- 中文名
- 二征起义
- 外文名
- Kh?i ngh?a Hai Bà Tr?ng [2]
- 别 名
- 征侧、征贰起义
- 发生时间
- 40年 至 43年
- 发生地点
- 交趾郡
- 参战方
- 二征起义军、东汉官兵
- 兵 力
- 二征:10万 [9]
- 结 果
- 二征被汉军传首洛阳 [3]
- 伤亡损失
- 汉军经瘴疫死者十分之四、五 [10]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国政权,将越南正式纳入中国王朝的版图,但统治却较为松散。《水经注》卷 37 载:南越国是“从其俗而治”,仅派“二使者典主”。西汉虽有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三郡之设,但被列为“初郡”,雒侯、雒将“主民如故”,且无赋税。
到了西汉末、东汉初,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久列郡县,不复为初郡,封建王朝派去的地方官掌握了郡级政权,统治当地的人民,并开始征收“调赋”。这种统治政策的强化,使固有的氏族部落制度面临崩溃的危机,雒侯、雒将行将失去他们原有的地位,引发了他们与中央王朝的矛盾。同时,地方官中的残暴贪墨之徒,激化了封建统治与雒侯、雒将和人民的矛盾,终于在公元40年爆发了泠县雒将之女征侧、征贰领导的二征起义。 [6]
起义原因
播报编辑
二征起义的原因,越史中说苏定“贪暴好杀”、“为政贪暴”,故而征侧“起兵攻之”,是有案可循的。《太平御览》卷491引《东观汉记》曰:“马援平交趾,上言太守苏定张眼视钱,碟目讨贼,怯于战功,宜加切敕。后定果下狱”。既然苏定“张眼视钱,目讨贼”,也必是“为政贪暴”“贪暴好杀”,征侧正是因此而“起兵”。否则,朝廷是定不会将他“切敕”而“下狱”的。
从苏定等专门对越人制定的“越律”来看,其政治压迫是残酷的。史载马援平定征侧乱后,“条奏越律与汉律较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为何在此时废掉“越律而申明“旧制”,并能得到越人的“奉行”呢?显然是“越律”太苛酷了。史载建武十八年遭马援讨征侧前的诏令日:“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内郡。”十分清楚,这是针对骆越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言,也说明“边郡”的法律比“内郡”更严酷。也正因为这样,马援在平定征侧乱后,禀承朝廷旨意,废掉了“越律”而中明“旧制”。因此,可以说,在东汉之初,汉朝地方官吏对骆越人民的压迫是加重了的,而“贪暴好杀”的苏定正是诸多贪劣官中的一个典型。 [8]
由于苏定“张眼视钱”,对劳动人民的搜刮勒索愈加严重。《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交趾合浦郡一带“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后汉书·贾琮传》记载“旧交趾土多珍产……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故吏民怨叛。” [8]
正是由于苏定等贪赂无行,大肆搜刮,才给人们留下了南官多贪的印象。史书中说他“张眼视钱”,恐怕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还与汉朝统治者对骆越人民的经济剥削有关。建武五年,“交趾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否则这些“贡献”之物,又来自哪里呢?再从征侧举兵后颁行的“调赋”政策看,也反映出剥削的严重性。《水经注》卷37:征侧“为王治麓泠县,得交趾九真二郡,民二岁调赋。”十分清楚,在征侧举兵并建立政权后,曾颁布了较轻的“调赋”政策,而此前肯定是较重的。 [8]
起义过程
播报编辑
征侧(越南语:Tr?ng Tr?c )、征贰(越南语:Tr?ng Nh? )两姐妹是峰州麋泠县雒将之女。征侧嫁朱鸢县雒将子诗(一说诗索)为妻。公元40年,征侧因交趾太守苏定因罪杀其夫,又苦于苏定“绳以法”,遂与妹妹征贰举兵叛乱,攻陷郡城,苏定奔还南海。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叛军连下六十五城,征侧在麋泠县自立为王。公元41年,东汉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平叛。 [11]建武十九年(43年),二征兵败被杀。
起义规模
播报编辑
二征起义拥有多少兵力,《后汉书·马援传》载:“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
据此,仅浪泊一战,即斩降一二万人,其后“数败之,贼遂散走”,当又不知多少。同传又载:“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在进击都羊之战,又斩杀五千多人。
而《后汉书·刘隆传》记载:“隆别于禁溪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刘隆斩杀了征侧部下千余人,降服两万多人。
同时《水经注》卷37:“十月,援南入九真,至无功县,贼渠降,进入余发,渠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蔽。援又分兵入无编县,王莽之九真亭,至居风县,帅不降,并斩级数十百,九真乃清。”这说明马援还分兵进入余发和无编,而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蔽者就当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征侧在攻占65座城池中,也损失了不少兵力,据《水经注》卷37:“从麓泠出责古,击益州,一弦毒矢利,以数发,矢往如雨,所中辄死。”
因此,若将起兵后随处散亡以及难以避免的历次小战斗全部估计在内,征侧势力最盛时至少也有七八万人,甚至达到十万以上也不无可能。 [8]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