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蜘蛛是海南省五指山市特有物种,2025-08-07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我国首个获此认证的蜘蛛类产品 [1-2]。其保护范围以南圣镇蜘蛛山为核心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9‘~109°44‘,北纬18°38‘~19°02‘。该物种身长4-8厘米、足展18-25厘米,被认定为我国体型最大且药用价值最高的蜘蛛 [1] [3] [5]。作为黎族先民文化图腾,具有数千年的药用与食用历史。通过突破独居动物规模化养殖技术,已建成全球唯一符合GAP标准的蜘蛛养殖基地 [1] [4]。
2025-08-07,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五指山蜘蛛”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 [6]
- 地理标志
-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19年认证) [2]
- 产地范围
- 五指山市南圣镇蜘蛛山区域 [1]
- 体型特征
- 足展18-25厘米的巨型蜘蛛 [1] [5]
- 药用价值
- 蛛毒提取镇痛肽、抗菌肽 [4]
- 食用传统
- 高温油炸后食用 [3] [5]
- 文化地位
- 黎族文化古老图腾 [1] [4]
地理标志保护
播报编辑
2025-08-07,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五指山蜘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保护范围涵盖五指山市南圣镇蜘蛛山核心区域,土地总面积113089.95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9‘~109°44‘,北纬18°38‘~19°02‘ [1-2]。2021年实施的"五指山蜘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
2025-08-07,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五指山蜘蛛”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 [6]
生物特征
播报编辑
该物种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性:
- 体型达足展18-25厘米,活体重量约50-120克 [1] [5]
- 体表具棕褐色环状斑纹,腹部密布绒毛 [3](体型达巴掌大小)
- 毒腺分泌的毒素含有虎纹镇痛肽等药用成分 [4]
- 生命周期长达8-12年,野外栖息于热带雨林树冠层 [1]
文化历史
播报编辑
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 黎族古歌谣中有"蜘蛛织网护村寨"的传说 [1]
- 传统医药典籍记载其具祛风湿、消肿痛功效 [4]
- 节庆祭祀时使用蛛形饰物作为祈福法器 [1] [4]
- 考古发现西汉时期黎族贝雕中的蜘蛛图腾 [1]
产业开发
播报编辑
2024年纳入"五指山珍"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后 [2],产业发展呈现三大特征:
- 1.养殖技术突破
- 突破独居动物规模化养殖技术 [1] [4]
- 建立全球首个GAP标准养殖基地 [1] [4]
- 蛛丝年产量达300公斤,用于军工材料 [4]
- 2.产品深加工
- 蛛毒提取物应用于抗癌药物研发 [4]
- 开发蜘蛛药用价值产品 [4]
- 油炸蜘蛛菜肴成为地方特色美食 [3] [5]
- 3.经济效益
- 带动当地200余户黎族农户参与养殖 [4]
- 蛛毒原料单价达每克1.2万元 [4]
- 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0万元 [4]
食用传统
播报编辑
经高温油炸处理后:
- 蛋白质含量达65%,高于常规肉类 [3] [5]
- 口感酥脆,肉质纤维类似蟹肉 [3] [5]
- 传统食用部位为腹部与步足肌肉 [5]
- 重要宴席特色菜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