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从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的资本家群体,直接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视为剩余价值的首要剥削者 [1]。其通过购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并销售商品,完成资本循环(G—W—P—W’—G’),实现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与资本增殖 [2]。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下,产业资本家是产业资本的人格化形式,与工人阶级处于直接对立地位。其资本运作涵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通过协调资本周转速度、优化社会再生产比例来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其商品流通、货币借贷等职能逐渐分离至商业资本家与金融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在产业、商业、借贷资本及土地所有者间的分配体系 [1]。
资本主义初期,产业资本家多为独立经营的小规模作坊主,集生产与销售职能于一体。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推动其组织形式向股份公司转变,资本来源由自有资本转向借贷与自有资本结合,且借入资本比重逐步增加 [2]。这一过程促使产业资本家专注于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则按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被各类资本集团瓜分。
- 中文名
- 产业资本家
- 意 义
- 产业资本的人格化
- 性 质
- 资本家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 特 点
- 同雇佣工人处于直接对立
基本定义
播报编辑
发展历程
播报编辑
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主义工厂的规模很小,所需资本有限,产业资本家一般都是独立经营或合伙经营的老板。当时的资本主义企业,一般采取前店后作坊的形式,产业资本家既生产商品,以销售商品,集榨取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于一身,独自占有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变化
播报编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与此相适应,产业资本家的企业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及其职能,也都发生了变化:①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一般已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公司。②从资金来源看,在资本主义初期,产业资本家所支配的都是自有资本,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需要的资本额增大,产业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已不足以应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产业资本家已可运用借入资本。这样,产业资本家的资本就由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部分构成,而且借入资本日益占到更大的份额。③从产业资本家发挥的职能来看,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由于社会分工而得到独立的发展,改由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来承担。产业资本家主要只从事商品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榨取;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的买卖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则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提供货币资本。这样,原先由产业资本家独吞的剩余价值,就要在这些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得到企业主收入,即支付利息后的产业利润或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如果租佃土地,资本家则需把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以地租的形式付给土地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