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关系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反映主客体互动本质的核心概念 [3] [5-6],其核心内涵表现为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建立的现实联系 [3] [5]。这种关系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利益关系,也涵盖精神层面的意义建构 [1-2] [6],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视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客体意义关系 [2] [6]。
价值关系具有正负向划分,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求时形成正价值关系,反之则为负价值关系 [3]。其形成依赖于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双重作用 [1] [6],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相对性等基本特性 [2] [4] [6]。当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价值关系研究,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等重大命题 [1] [5]。
- 本质属性
- 主客体间的意义关系 [2]
- 核心要素
- 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 [3]
- 学术分野
- 哲学、社会学、伦理学 [4]
- 价值形态
- 物质、精神、交往价值 [6]
- 分类标准
- 正负价值关系 [3]
- 研究起源
- 古希腊价值论雏形 [4]
定义与本质
播报编辑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价值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联,其本质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建立的利益关系 [2] [6]。2025年最新研究指出,价值关系既是价值存在的载体,也是价值内容的具体呈现,二者构成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 [5]。
基本特性
播报编辑
- 1.客观性:源于主体自然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客观存在 [2] [4]
- 2.主体性:价值判断随主体需求变化而改变 [6]
- 3.相对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显现不同价值关系 [4]
- 4.历史性:随社会关系演变呈现动态发展特征 [1] [6]
类型与形态
播报编辑
- 物质价值关系: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实物效用关系
- 精神价值关系:涉及认知、审美等精神需求的满足 [6]
- 交往价值关系:人际互动中产生的社会价值网络 [6]
- 正负向关系:按照满足程度分为促进型与阻碍型 [3]
研究视角
播报编辑
- 1.哲学维度:强调实践在价值关系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认为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 [2] [6]
- 2.社会学维度:关注价值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在价值观整合中的功能 [1] [4]
- 3.教育学维度:研究价值关系在德育中的层次性建构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5]
社会变迁影响
播报编辑
截止2025年研究显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正面临价值关系的深层重构。这种重构既包括传统价值关系的现代转化,也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建工程 [1]。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阶级性与普遍性、稳定性与创新性等多重辩证关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