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的尾巴:启程》绿色度测评报告
[rú shū]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儒书,汉语词语,拼音rú shū,指儒家经籍,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二十一年》。 [1]
出土文献如北大汉简、海昏侯墓竹简中的《诗》《礼》等典籍,反映了汉代儒书流传的多样化形态。 [2-3]
自汉代至清代,儒书概念持续演变:汉代刘向校勘国家藏书时已出现“多出儒书”现象,《周驯》等简帛文献展现黄老道家与儒学的融合; [2]
- 中文名
- 儒书
- 拼 音
- rú shū
- 注 音
- ㄖㄨˊ ㄕㄨ
- 释 义
- 儒家经籍
儒家经籍。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注:“言鲁据周礼,不肯答稽首,令齐、邾远至。” 汉·王充《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
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僧慧暕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 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方其初读儒书,于唐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遇钟离子得授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