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元古代
- 外文名
- 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
- 别 名
- 菌藻时代
- 主要生物
- 藻类、菌类
- 代表符号
- Pt
- 距今时间
- 24.0亿—5.7亿年 [4]
岩石
播报编辑
元古界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变质的沉积岩。主要有板岩、大理岩、千枚岩、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和冰碛层等。由蓝藻等形成的叠层石非常丰富。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出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我国的元古代地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
地壳运动
播报编辑
生物
播报编辑
除了藻类生物外,元古代结束前,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如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与太古代相比,这一代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
特征
播报编辑
生物特性
地质特性
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距今24亿年—6亿年。元古代早期,浅变质的板岩、千枚岩及大理岩广泛分布。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的大量出现,说明大气成分中的氧(O2)和二氧化碳(CO2)都有增高,主要是因为藻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增加,元古代又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到元古代晚期,即震旦纪(距今6—8亿年)那时候,我国大陆范围内已出现好几块陆地(岛),就成为今后大陆扩大的基础。那时的长江流域处于高纬度附近,还有北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和新西兰等地。
阶段特点
播报编辑
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距今24亿年—6亿年。元古代后期,有不少地区(如燕山地区)出现了许多变质轻微的岩层。在生物圈中,藻类相当繁荣。这些情况表明,地壳上的一些地段已经相当稳定,出现了陆壳加厚的“地台”。
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
地质年代
播报编辑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