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洞遗址位于台湾台东县长滨乡三间村,地处台11线海岸公路旁的集块岩峭壁上,山巖高约380公尺,现为台湾一级古迹。 [2-3] [6-7]
该遗址由中新世都兰山组凝灰质砂岩构成,经地壳抬升与海水侵蚀形成垂直洞穴群。1968-1970年台湾大学宋文薰团队在此发现旧石器时代长滨文化层,出土石英岩石片器、骨针、骨鱼钩等渔猎工具及火塘遗迹,碳14测年显示其年代跨度约距今逾3万年至5500年前,晚期文化层被新石器时代红陶器层叠压。该遗址是台湾旧石器时代长滨文化的典型代表。 [2] [4] [7]
201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遗址保护与研究,设有考古发现特展及保护规划建议。 [5]
- 中文名
- 八仙洞遗址
- 地理位置
- 台湾台东县长滨乡 [1]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景点类型
- 人文遗址
地理概况
播报编辑
台湾史前文化的发展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及铁器时代,延亘了至少1万5000年。这些史前文化分布在全台各地,散布在一千多个不同环境的遗址中。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滨文化,是迄今在台湾所发现最古老的文化,其文化特征为使用打制砍砸器,未使用陶器。而第一个挖掘到这个文化的遗址,正是八仙洞遗址。
八仙洞位于台东县长滨乡三间村一座面海的集块岩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数个海蚀洞穴。1968年至1970年之间,任教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的宋文薰,带领一个考古队在八仙洞若干的洞穴中,做过五次考古发掘。发掘结果不但找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而且在洞穴堆积的底层发现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经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
播报编辑
长滨文化是迄今在台湾所发现最古老的文化,是一个以渔猎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及岩荫,不知农耕,不会制陶,以敲击的方式制作石器。长滨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约3万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渐消失。
左镇人是最早在台湾出现的人类,其化石发现于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活动的时间经测定后,大约是距今约2万到3万年前。长滨文化器物的制造者与使用者可能是与“左镇人”同时期的人类。“长滨文化在台湾东海岸一直持续到之前5000年前后忽然消失,而且与以后普遍发现于台湾全岛的各史前文化层之间,找不到可以连系的关系,也就是说,本岛的新石器时代,乃至金属器时代的文化,并不是从长滨文化逐步演变发展出来的。”
出土器物
播报编辑
八仙洞遗址遗物出自潮音、海雷、乾元及昆仑等海蚀洞穴底层,出土器物以石器为主,属砾石工业砍伐器传统,以石英、石英岩、玉髓、燧石与铁石英等制成的小型刮削器、刀形器等为主,石器类型以石片器占多数。此外,考古学家也发现各类形的小型尖器和骨针、骨尖器、骨鱼钩等日常工具与渔猎工具。同时并发现了火塘、鱼骨等生活物。
从这些器物来推断,住在该遗址的人类,是将天然的石头打破,之后使用碎掉之石片的锋利边缘,用来担任切肉、割鱼、刮掉兽皮上的脂肪、砍树及削木头等工作。他们也会把动物的骨头削尖磨利,作成鱼叉与钓钩来捕鱼,或者用动物骨头做的针缝衣服。
在洞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上,经过一段长时间无人居住的空白地层之后,新石器时代晚期则开始拥有农业技术。它们不但使用精致磨制的石器和红陶器,同时也选择了这些洞穴作为他们的居所,而在洞穴里留下一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层。
参考出处
播报编辑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刘益昌主持,1996,埋藏的家园:细说东海岸的史前遗址 八仙洞,见台湾史前文化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化资讯站。[引用于2025-08-07]。
台东县马兰国民小学,2002,长滨文化 [online]。台东:台东县马兰国民小学。[引用于2025-08-07 ]。
叶康宇等,nd,长滨文化 [online]。台东:台东情网。[引用于2025-08-07]。
叶美珍,nd,认识史前馆的教育资源:台湾史前史 [online]。台东: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引用于2025-08-07]。
相关条目
播报编辑
- 台湾古迹列表
- 小马洞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