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基金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成立的慈善组织,主要采取基金会形式开展活动。截至2025-08-07,我国8233家基金会占慈善组织总数的56.9%,包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典型案例 [1] [3-4]。其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通过资助型、运作型或混合型模式实施教育、医疗、环保等公益项目 [2] [5]。
公益基金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特征,财产所有权不可逆转移且收益不得分配,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 [1-3]。2024年修订的《慈善法》明确其可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并通过财务管理制度、动态监督机制保障运作规范性 [1] [5]。
- 成立依据
- 《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 [1] [5]
- 组织形式
- 基金会(占比56.9%)、专项基金 [1-2]
- 资金来源
- 社会捐赠(个人/企业)、政府购买服务 [5]
- 典型机构
-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壹基金
- 监督管理
- 民政部门登记、年度检查制度 [3] [5]
- 成立时间
- 我国首家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 [4]
法律定义与属性
播报编辑
公益基金属于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必须依法登记并符合《基金会管理条例》要求。其公益性体现在服务对象为不特定多数群体,非营利性表现为禁止利润分配且资产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有财产 [1] [5]。根据2024年修订的《慈善法》,基金会申请公开募捐资格需满足注册资金门槛:全国性公募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不低于400万元 [3-4]。
组织形式与分类
播报编辑
基金会按募资范围分为公募型与非公募型。公募基金会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可直接向社会募捐,非公募基金会如南都公益基金会主要接受特定捐赠 [2-3]。专项基金(如免费午餐基金)作为功能性补充,依附于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2] [5]。截至2024年,混合型运作模式成为主流,约67%的基金会同时开展自主项目与外部资助。
资金运作机制
播报编辑
资金募集阶段通过定向捐赠、企业合作等渠道获取资源,壹基金2023年数据显示其个人捐赠占比达42%。使用环节严格执行"公益支出不低于上年总收入70%"的规定,涵盖项目执行(55%-65%)、行政管理(≤10%)和合理投资增值(≤30%)三部分 [5]。投资领域受民政部严格限制,禁止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产品 [3]。
社会功能与案例
播报编辑
在教育领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学生超600万人次 [1]。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通过"免费午餐"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膳食补助,2024年覆盖全国23个省份 [6]。环境保护方面,阿拉善SEE基金会推动的'一亿棵梭梭'项目已完成荒漠化治理 [4]。
监督管理体系
播报编辑
实行"双重管理"机制: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门)负责年度检查,业务主管单位进行项目合规性审查 [3] [5]。2024年起推行信息公开四级标准,要求基金会必须披露捐赠收支、项目进展及关联方交易信息 [1]。重大资产处置需经理事会表决并报主管部门备案,违法开展营利活动将面临撤销登记处罚 [2-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