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是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37年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1] [8],辖河北省津南地区与山东省北部24县,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覆盖今德州市、滨州市及沧州市部分区域 [2] [6]。该根据地作为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 [1] [3],组织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等武装力量抗击日伪军,累计进行近千次战斗 [3-4],至1944年并入渤海区前共动员10万人参军、50万人次支前。现存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设施被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1] [5]。
- 成立时间
- 1937年7月 [1] [8]
- 撤销时间
- 1944年1月 [3] [6]
- 地理位置
- 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 [2] [6]
- 人口规模
- 约600万人(1940年代) [1] [6]
- 辖区面积
- 约3万平方公里 [1] [6]
- 核心区域
- 乐陵市 [1] [5]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津南工委合并河北省津南地区与山东省北部县市组建冀鲁边区 [1] [8],成立初期由山东省委领导。1938年八路军东进纵队进驻后成立军政委员会,肖华、符竹庭等将领先后指挥。1941年形成辖三个地委的完整组织体系 [8],1943年因邢仁甫叛变事件遭受重创,194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 [3] [6]。
地理范围
播报编辑
根据1941年建制,冀鲁边区东至渤海湾,西抵津浦铁路与京杭运河,南接黄河,北达天津独流减河 [2] [6]。涵盖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乐陵等六县市,滨州市无棣、阳信等三县,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南皮等七县 [6] [8]。
军事斗争
播报编辑
1939年1月韩集伏击战中,八路军六支队全歼日军西村中队并缴获山炮等装备 [4] [7],此战被左权评价为平原作战典范 [7]。1940年组建的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发展为2320人规模,参与战役百余次 [3]。1943年2月铁营洼突围战中,李永安、武大风率近400名军民与2万日伪军激战14小时,仅十余人成功突围 [5]。据统计,抗战期间该地区团级以上干部牺牲上百人 [1] [7]。
统战体系
播报编辑
1937年7月成立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设政治、军事等委员会,周砚波任会长 [2] [8]。肖华曾与国民党乐陵县长牟宜之组建泰山支队实现联合抗日,并争取德平民团曹振东部合作。挺进纵队敌工部首创日语战场喊话策略瓦解敌军,战委会通过《烽火报》等刊物开展宣传动员 [3] [5]。
纪念设施
播报编辑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位于乐陵市,占地3000亩 [1],馆藏铁营洼战役烈士遗骸中的56颗弹头 [5]。盐山县现存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旧址 [7],常大娘地道遗址保存完整 [5]。2015年该纪念园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