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篷,汉语词语,读音为liáng péng,核心义项为遮阳的临时棚架(亦称凉棚),常见于明清白话小说。该词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回、第三十四回等章节中多次出现,指代游船上搭建的遮阳设施 [1-2]。另在《西游记》第十五回中,"用手搭凉篷"描述远眺时手掌平遮额前的动作。此外,凉篷亦可指代搭有遮阳结构的游船,多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的出行场景 [1-2]。
- 拼 音
- liáng péng [2]
- 同义词
- 凉棚 [2]
- 出 处
- 《儒林外史》 [1-2]
- 词 性
- 名词 [2]
- 引申义
- 遮手、游船 [2]
释义与用法
播报编辑
凉篷作为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三重语义:
- 凉棚:指用竹、木等材料搭建的遮蔽阳光的简易棚架,常见于古典文献中的场景描写。该义项与现代汉语"凉棚"同义,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所述"湖中搭凉篷"的游船装饰 [1-2]。
- 遮手动作:特指远望时将手掌平展于额前以遮挡强光的肢体语言,该用法最早见于《西游记》第十五回孙悟空的观察动作 [2]。
- 游船类型:指船体上方架设遮阳结构的船只,在清代文献中常作为文人雅士泛舟游览的交通工具 [1-2],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提及的'凉篷船' [2]。
文献例证
播报编辑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凉篷的三种语义均有典型用例:
- 凉棚义项: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记载"湖中搭了凉篷,挂灯结彩" [1-2],第三十四回描述"杜少卿叫小厮雇了一只凉篷" [2],均指船上遮阳设施。
- 遮手义项: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写道"用手搭凉篷四下里观看" [2],通过动作描写展现词义拓展。
- 游船义项: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瑶台》记载五月'搭凉篷,设茶肆' [1-2],印证该词在遮蔽设施中的应用。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凉篷的词义从单一实物名词发展为兼具动作描述与交通工具指代:
- 本义明确:凉篷最初特指遮阳棚架,这一核心词义在《儒林外史》的多处用例中得到验证 [1-2]。
- 动作引申:受《西游记》影响,"搭凉篷"由名词转化为描述手部动作的动词短语 [2],通过肢体语言延展词义。
- 功能扩展:清代文献将凉篷与游船结合,形成"搭凉篷的船"的固定搭配 [2],推动词义向交通工具领域扩展。
音韵考据
播报编辑
该词语的读音与构词具有特定语言学特征:
- 注音规范:现代汉语拼音标注为liáng péng,旧式注音为ㄌㄧㄤˊㄆㄥˊ [2]。
- 构词分析:由"凉"(清凉)与"篷"(遮蔽物)复合构成,准确传达遮阳功能的核心词义 [2]。
- 同源词汇:与"凉亭""凉棚"等词共享"凉"字语素,构成汉语遮阳设施词汇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