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韵书。《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书中记录的音系反映了中古汉语读书音系统的基本面貌,可以为上古汉语研究、现代方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4]
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切韵》作为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学界的珍视与推崇。日本学人对《切韵》系韵书进行了本土化和普及化。 [4]
简介
播报编辑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切韵》参考了当时的洛阳话和建康话。 [3]
《切韵》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做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音系
播报编辑
综述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也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至《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今洛阳)两地士族所使用的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的南北汉语方言)。
北方方言很多韵在《切韵》时代就已经不分了。以鱼虞为例,《切韵》序中说“支脂鱼虞,共为不韵。”意思是“支与脂”“鱼与虞”不属于一个韵,读音是有区别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举例:“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这是说当时的北人已经鱼虞不分。 [1]
声母
五音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唇音 | 重唇音 | 帮p | 滂p? | 并b | 明m | - | - |
轻唇音 | 非pf | 敷pf? | 奉bv | 微? | - | - | |
舌音 | 舌头 | 端t | 透t? | 定d | 泥n | - | - |
舌上 | 知? | 彻?? | 澄? | 娘? | - | - | |
齿音 | 齿头 | 精ts | 清ts? | 从dz | - | 心s | 邪z |
正齿 | 照t? | 穿t?? | 床d? | - | 审? | 禅? | |
牙音 | - | 见k | 溪k? | 群g | 疑? | - | - |
喉音 | - | 影? | - | - | 喻j | 晓x | 匣? |
半舌音 | - | - | - | - | 来l | - | - |
半齿音 | - | - | - | - | 日? | - | - |
《切韵》声母
五音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唇音 | 重唇音 | 帮p | 滂p? | 并b | 明m | - | - |
舌音 | 舌头 | 端t | 透t? | 定d | 泥n | - | - |
舌上 | 知? | 彻?? | 澄? | 娘? | - | - | |
齿音 | 齿头 | 精ts | 清ts? | 从dz | - | 心s | 邪z |
正齿二等 | 庄t? | 初t?? | 崇d? | - | 生? | 俟? | |
正齿三等 | 章t? | 昌t?? | 船d? | - | 书? | 禅? | |
牙音 | - | 见k | 溪k? | 群g | 疑? | - | - |
喉音 | - | 影? | - | - | 云? 以j | 晓x | 匣? |
半舌音 | - | - | - | - | 来l | - | - |
半齿音 | - | - | - | - | 日? | - | - |
2、与现代普通话声母比较:
(1)浊音清化:并b、定d、澄?、从dz、邪z、崇d?、俟?、船d?、禅?、群g、匣?;
(2)唇音分化出f;
注解:古汉语中“併”和“並”是两个不同的字,不是简单的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且“併”的声母是清不送气音[p],即声母为帮母,而“並”的声母是浊音[b],即声母为并母。
韵母
《切韵》的韵母比普通话的韵母多,发展,合流是主流。
【1】 通、梗、曾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2】 江、宕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3】 臻、深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4】 山、咸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5】 遇摄、效摄、果摄、流摄内部各自合并为一个韵部。
【6】 止、蟹、假摄有分化有合并
声调
与现代普通话比较:
《切韵》:平、上、去、入
后世影响
播报编辑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而繁荣的时期。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他们带回了大量佛门藏经、儒家典籍,其中包括数种《切韵》系韵书。《切韵》传入日本后,日本僧侣、贵族为释读汉文典籍,开始系统征引该书。除注解典籍之外,古代日本天皇对唐诗极为崇尚,日本学人通过对唐诗的阅读、品评,创作了大量的日本汉诗。作诗必用韵,《切韵》系韵书自然受到日本学人的珍视与推崇。为了让更广泛的人群更方便地学习、查阅,日本学人对《切韵》系韵书进行了本土化和普及化。 [4]
由于“汉音”的音系基础就是《切韵》音系,日本学人习得“汉音”就有必要参考《切韵》系韵书。如此,日本一代代学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切韵》的熏陶,或在创作汉诗时积极参考,或在编纂韵书时有意模仿,《切韵》的形与神逐渐融入日本本国语言建构的血脉之中。《切韵》不仅是日本精英阶层学习隋唐官话的经典范本,更是日本“汉音”基础教育的标准所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