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王是中国古代郡王爵位,始封于西汉高祖时期,涵盖汉至五代十国等朝代共11位受封者。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册封百越人织为首任南海王,后因其反叛遭淮南王刘长击败,南海国灭亡 [3]。北魏孝昌年间刘螽升之子自称南海王,兵败于高欢。
南朝时期宗室多次受封此爵:刘宋孝武帝封刘子师,南齐武帝封萧子罕(495年遇害) [1],南梁简文帝封萧大临(551年受爵,后守建康抵御侯景之乱) [2]。唐代黄洞蛮首领莫浔曾僭称南海王。五代十国时期,刘隐因割据岭南被后梁封为南海王,其弟刘龑建立南汉后追尊其为襄皇帝 [3]。该爵位多与边疆治理和政权更迭相关联,受封者多为地方割据势力或少数民族首领。
织介绍
播报编辑
班固《前汉书·高帝纪》载:十二年三月,“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刘螽升之子
播报编辑
北魏孝昌年间,山胡人刘螽升自称天子,年号神嘉,居云阳谷,封三个儿子为南海王、西海王、北海王。刘螽升被北齐神武帝高欢击败后,被其部将北部王所杀。他的余部立南海王为首领,最后被高欢所败。南海王、西海王、北海王皇后公卿已下四百余人,胡、魏五万户被俘虏。
慕容法
播报编辑
慕容法,慕容燕国宗室,南海王。
刘子师
播报编辑
萧子罕
播报编辑
永明六年(488年),出任北中郎将、南琅邪太守、彭城太守。永明十年正月戊午(492年2月14日),改任持节、都督南兖、兖、青、徐、冀五州军事、征虏将军、兖州刺史。永明十一年(493年),萧昭业即位,萧子罕进号后将军。隆昌元年(494年),改任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建武元年(494年),改任护军将军。
萧大临
播报编辑
萧大临,字仁宣。南梁太宗萧纲第四子。大同二年,封宁国县公,邑一千五百户。少而敏慧。年十一,遭左夫人忧,哭泣毁瘠,以孝闻。后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拜中书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十一年,为长兼侍中。出为轻车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侯景乱,为使持节、宣惠将军,屯新亭。俄又征还,屯端门,都督城南诸军事。时议者皆劝收外财物,拟供赏赐,大临独曰:“物乃赏士,而牛可犒军。”命取牛,得千余头,城内赖以飨士。大宝元年,封南海郡王,邑二千户。出为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扬州刺史。又除安东将军、吴郡太守。时张彪起义于会稽,吴人陆令公、颍川庾孟卿等劝大临走投彪。大临曰:“彪若成功,不资我力;如其挠败,以我说焉。不可往也。”二年秋,遇害于郡,时年二十五。 [2]
萧珣
播报编辑
陈虔
播报编辑
莫浔
播报编辑
唐朝至德初年,首领黄乾曜、真崇郁与陆州、武阳、朱兰洞蛮皆叛,推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僭号中越王,廖殿为桂南王,莫淳为拓南王,相支为南越王,梁奉为镇南王,罗诚为戎成王,莫浔为南海王,合众二十万,绵地数千里,署置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庐舍,掠士女,更四岁不能平。史称:黄峒蛮变。
刘隐
播报编辑
刘谦死后代任封州刺史。天祐元年(904年),授任清海节度使,据有田林(今广西田林)、彬县(今湖南彬县)至濒南海大片地区。刘隐好贤士,当时天下已乱,中原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流放岭南者之后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乱不得归中原者都客居岭南,得此三类人士辅佐,使岭南地区得以稍安。乾化元年(911年),进封其为南海王,同年刘隐病逝,时年三十八岁,其弟刘?继任其位。贞明三年(917年),刘?称帝,建立大越(南汉)政权,追谥刘隐为襄皇帝。
刘龑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