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经济是国家通过行政指令主导生产决策与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2]。其核心特征包括资本国有化、计划指标替代市场调节、价格管制等政府强制干预手段,在20世纪的苏联、东欧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形成典型实践模式 [1-2]。该制度虽能快速整合资源实现工业化目标,但存在投入产出失衡、激励失效等结构性缺陷 [1],发展中国家执行过程中更暴露出传统部门(农业、小型商业)与现代化工业部门长期并存且发展失衡的二元矛盾 [2]。
- 类 型
- 经济制度
- 主导方式
- 行政指令
- 资源配置
- 非市场机制
- 典型实践
- 苏联模式
- 形成时期
- 20世纪中叶
- 理论工具
- 投入产出模型
基本定义与核心特征
播报编辑
命令经济是以政治机构制定的行政指令替代市场信号的经济运行体系,其本质特征体现在:
- 生产要素国有化程度超过80%,关键行业实施完全垄断 [1]
- 生产目标通过五年计划等刚性指标下达,企业无自主决策权 [1]
- 采用实物配额制进行资源分配,货币仅作为核算工具 [1]
- 价格形成机制完全脱离供需关系,由政府价格委员会统一制定 [1]
制度运行机制
播报编辑
该经济形态通过三层架构实现控制:
- 中央计划部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编制全行业生产计划 [1]
- 按行政层级逐级分解指标至省、市、县各级经济委员会 [1]
- 国有企业与集体农庄承担具体执行任务,超额完成指标可获得政治奖励 [1]
历史实践形态
播报编辑
在20世纪呈现两种典型模式:
- 苏联式指令体系(1928-1991):通过五年计划构建重工业体系,计划经济占比达GDP的94% [1]
- 发展中国家过渡体制:二战后新兴国家为突破殖民经济遗留问题,在1950-1980年代普遍采用混合型命令经济,如印度通过许可证制度管控私营企业投资方向 [2]
结构性矛盾
播报编辑
发展中国家实施过程中暴露深层次问题:
- 农业部门与现代化工业部门长期失衡,1970年代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占比仍较高 [2]
- 原料出口国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差距扩大,1980年石油输出国与东亚经济体人均GDP差距达20倍 [2]
- 价格管制引发黑市交易猖獗,埃及1980年代黑市规模占正规经济总量的17% [2]
理论辨析
播报编辑
与理性计划经济的本质差异体现在:
- 决策过程依赖行政权威而非数理模型优化 [1]
- 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东欧国家1970年代库存积压商品价值占年度产值的比例较高 [1]
- 日本学者石川滋指出其具有过渡性质,在工业化初期可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