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务部是清政府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设立的外交机构,由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而成,位列清末六部之首。其职能涵盖条约签订、疆界划分、使节派遣及通商、海防等涉外事务,下设和会、考工、榷算、庶务四司分管具体事宜,并统管驻外使领馆及总税务司等机构。
该机构前身为1727年设立的办理俄事大臣,1861年正式成立总理衙门。1901年改制后,首任总理大臣为奕劻,尚书为瞿鸿机。1903年增设翻译官并改革职官体系,1911年随责任内阁成立改设外务大臣,裁撤总理大臣职位。机构历经雍正至宣统年间多次调整,最终形成储才馆、翻译处等附属体系的专职外交部门,成为清末处理国际事务的核心机构。
简介
播报编辑
外务部管辖的范围极广,负责一切对外交涉的事务,除签订条约、划定疆界、派遣使节外,更多的是有关通商、海防、路矿、关税、邮电、华工、传教、游历等事务。
宣统三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改革外务部的职官,裁撤总理及会办大臣,改尚书为外务大臣,裁撤左右侍郎,改设外务部副大臣一人。另外设左右丞各一人“掌机密文移,综领众务”(见《清史稿》职官志六),设左右参议各一人,“掌审议法令”。
沿革
播报编辑
同年,增置额外章京,满、汉各二人(同治二年(1863年)各增六人。光绪九年(1883年)各增四人。光绪十年(1884年)各减四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各增二人)。
同治三年(1864年),设司务厅,置司务二人。
宣统三年(1911年),新内阁成立,外务部总理、会办兼职被取消,尚书改为大臣,侍郎改为副大臣(省侍郎一缺,各部同),管部之制自此废除。
光绪二年(1876年),定使馆参赞二人,繙译四人。
光绪十四年(1888年),复定翻译、随员二人或三人。分馆参赞兼领事一人,繙译、随员各一人,参赞如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定参赞以次各员额,如前所列。此后,英使兼领义、比,俄使兼驻德,以奥、和隶之。
光绪四年(1878年),置新嘉坡领事(后改总领事),日本各口岸理事官(后改领事)。
光绪五年(1879年),省副使,置檀香山领事。
光绪八年(1882年),置纽约领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简法国专使。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简德国专使,和改隶之。并增置韩使(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撤回,改总领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驻法使臣兼使日国,驻美使臣兼使古巴,别设分馆,并简奥、义、比三国专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墨分馆。
光绪三十年(1904年),置南斐洲总领事。
职能
播报编辑
外务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副大臣贰之。
和会司:
掌使臣觐见,盟约赏赉,兼司领事更替,司员叙迁。
考工司:
榷算司:
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综典国债、邮政,勾检本部暨出使度支。
庶务司:
掌江海防务,疆域界址,凡传教、游历,赏恤、禁令,裁判狱讼,并按约以待。
所辖:
储材馆,提调、帮提调各一人(本部司员内遴派),文案、支应、庶务、俱派员分治其事。
编制
播报编辑
外务部外务大臣,副大臣,各一人(特简)。
其属:
司务厅司务二人(咨补)。和会、考工、榷算、庶务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二人(俱奏补)。
外务部机构
播报编辑
外务部的机构有:
(一)、办理外交事务的四司:
1、和会司:
2、考工司:
“掌铁路,矿务,电线,机器,制造,军火,船政,聘用洋将洋员,招工,出洋学生。”(同上)
“掌界务,防务,传教,游历,保奖,偿恤,禁令,巡警,词讼。”(同上)
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二人,额外行走各六人。这些司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如掌印,主稿;帮掌印,帮主稿;掌印上行走,主稿上行走;额外帮掌印,额外帮主稿;帮掌印上行走,帮主稿上行走,等等(见吴成章《外交部沿革纪略》)。
(二)、掌编译、新闻及储才的机构:
1、翻译处:
3、机要股:
宣统元年八月设。专管收集机密消息,发布新闻。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的新闻司。另外,宣统元年清朝驻比参赞王慕陶在北京创设了一个“远东通讯社”,以后在伦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维也纳、海牙等处设有分社,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新闻机构。
(三)、掌管文档及内部事务的机构:
专司电报翻译传达事宜。处内分常电、密电二班。总署时已设电报处,光绪卅二年定由丞参堂直接管辖。
4、文报局:
光绪二年设。专管寄递各驻外使领与外务部的来往公文。在上海设“总办驻沪出使文报局”,在天津设“北洋文报局”。
5、统计处:
历任外務部尚書兼會辦大臣 [2]
共有 8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瞿鴻禨 | 光緒廿七年六月九日(1901,7,24) | 調 | 光緒卅三年五月七日(1907,6,17)緣事開缺 | - |
2 | 呂海寰 | 光緒卅三年五月八日(1907,6,18) | 任 | 光緒卅三年七月廿七日(1907,9,4)開缺,充會辦稅務大臣 | |
3 | 袁世凱 | 光緒卅三年七月廿七日(1907,9,4) | 任 | 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909,1,2)因病開缺 | |
4 | 梁敦彥 | 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909,1,3) | 署 | - | |
5 | 梁敦彥 | 宣統元年正月二日(1909,1,23) | 任 | 宣統二年四月廿日(1910,5,28)因病給假 | 實授 |
6 | 鄒嘉來 | 宣統二年四月廿日(1910,5,28) | 署 | - | - |
7 | 梁敦彥 | - | - | 宣統二年六月廿日(1910,7,26)因病乞休 | - |
8 | 鄒嘉來 | 宣統二年六月廿日(1910,7,26) | 任 | - | 實授 |
共有 1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世續 | 宣統元年五月十一日(1909,6,28) | 署 | - | - |
共有 8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徐壽朋 | 光緒廿七年六月九日(1901,7,24) | 任 | 光緒廿七年九月廿三日(1901,11,3)卒 | - |
2 | 呂海寰 | 光緒廿七年九月廿三日(1901,11,3) | 兼署 |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廿三日(1902,2,1)調工部尚書 | 出使未回,未到任前,以那桐署 |
3 | 那桐 |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廿五日(1902,2,3) | 署 | 光緒廿九年三月六日(1903,4,3)出差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二九),頁59 |
4 | 聯芳 | 光緒廿九年三月六日(1903,4,3) | 署 | - | - |
5 | 那桐 | - | - | 光緒廿九年五月一日(1903,5,27)調戶部尚書 | |
6 | 聯芳 | 光緒廿九年五月二日(1903,5,28) | 轉 | 宣統二年四月十六日(1910,5,24)調荊州將軍 | |
7 | 鄒嘉來 | 宣統二年四月十六日(1910,5,24) | 轉 | 宣統二年六月廿日(1910,7,26)調尚書 | |
8 | 胡惟德 | 宣統二年六月廿日(1910,7,26) | 轉 | - |
历任外务部右侍郎
共有 20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聯芳 | 光緒廿七年六月九日(1901,7,24) | 署 | - | - |
2 | 聯芳 | 光緒廿九年二月十二日(1903,3,10) | 任 | 光緒廿九年三月六日(1903,4,3)署左侍郎 | 實授 |
3 | 顧肇新 | 光緒廿九年三月六日(1903,4,3) | 署 | - | - |
4 | 聯芳 | - | - | 光緒廿九年五月二日(1903,5,28)轉左侍郎 | |
5 | 顧肇新 | 光緒廿九年五月二日(1903,5,28) | 任 | 光緒廿九年十一月廿七日(1904,1,14)調商部右侍郎 | |
6 | 伍廷芳 | 光緒廿九年十一月廿七日(1904,1,14) | 調 | 光緒卅一年十月廿一日(1905,11,17)署刑部右侍郎 | |
7 | 唐紹儀 | 光緒卅一年十月廿一日(1905,11,17) | 署 | - | |
8 | 伍廷芳 | - | - | 光緒卅二年正月十七日(1906,2,10)調刑部右侍郎 | |
9 | 唐紹儀 | 光緒卅二年正月十七日(1906,2,10) | 任 |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一日(1906,11,7)調郵傳部左侍郎 | |
10 | 汪大燮 |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一日(1906,11,7) | 任 | - | 未到任前,以唐紹儀兼署 |
11 | 鄒嘉來 | 光緒卅三年三月十一日(1907,4,23) | 署 | - | - |
12 | 汪大燮 | - | - | 光緒卅三年八月二日(1907,9,9)出使英國考察憲政 | |
13 | 梁敦彥 | 光緒卅三年八月三日(1907,9,10) | 署 | - | |
14 | 汪大燮 | - | - | 光緒卅四年五月廿二日(1908,6,20)調倉場侍郎 | |
15 | 梁敦彥 | 光緒卅四年五月廿二日(1908,6,20) | 任 | 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909,1,3)署尚書兼會辦大臣 | |
16 | 鄒嘉來 | 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909,1,7) | 署 | - | |
17 | 梁敦彥 | - | - | 宣統元年正月二日(1909,1,23)調尚書兼會辦大臣 | |
18 | 鄒嘉來 | 宣統元年正月二日(1909,1,23) | 任 | 宣統二年四月十六日(1910,5,24)轉左侍郎 | |
19 | 胡惟德 | 宣統二年四月十六日(1910,5,24) | 任 | 宣統二年六月廿日(1910,7,26)轉左侍郎 | |
20 | 曹汝霖 | 宣統二年六月廿日(1910,7,26) | 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