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城县为隋仁寿元年(601年)由广宗县改名而来 [1] [4-5],治所位于今河北省威县东南10公里处的方家营村附近。唐代武德四年(621年)曾升格为宗州,辖宗城、经城、府城三县 [5],天宝元年(724年)废州复为县 [1]。北宋时期属河北东路大名府 [2] [5],崇宁四年(1105年)因黄河水患迁治所至邵固 [3]。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并入洺水县,宪宗五年(1255年)复置广宗县 [1] [4-5]。
- 设立时间
- 隋仁寿元年(601年) [1] [4-5]
- 废止时间
- 元宪宗五年(1255年) [1] [4-5]
- 所属州府
- 贝州(隋)、宗州(唐)、大名府(宋) [2] [5]
- 治所故址
- 今威县东南方家营村
- 名称由来
- 避杨广讳改广宗县 [1] [4]
- 沿革终点
- 复名广宗县 [1] [4-5]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皇太子杨广名讳,广宗县改称宗城县 [1] [4-5],属贝州管辖。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于宗城县置宗州,领宗城、经城、府城三县,至天宝元年(724年)废州复县 [1] [5]。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临清县因水患并入宗城县为镇,次年复置 [2]。崇宁四年(1105年)宗城县治所因避黄河水患迁至邵固 [3]。金代属河北西路洺州,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并入洺水县,宪宗五年(1255年)析平乡县地道武镇复置广宗县 [1] [4-5]。
治所变迁
播报编辑
隋唐时期宗城县治所位于今威县东南10公里处的方家营村 [5]。北宋元祐初年(约1088年),因原治所地势低洼,迁至雉川村(今威县城),崇宁四年(1105年)再次东迁至邵固 [3]。元代复置广宗县时,治所移至道武镇(今广宗县城区) [1] [4]。
方家营村遗址现存明代《重修兴福寺碑记》,记载该地为"宗城旧治"。威县城区出土的宋元祐三年《新宗城县三清殿记》碑与政和三年《大名府宗城县重修县学记》碑,印证雉川村为北宋中后期新治所 [3]。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唐代宗州辖境包含今威县东部、清河县西部及临西县北部。北宋时期宗城县辖域最大时包含原经城县全境(1073年经城降为镇) [5],西界达洺水河流域 [2]。金代属洺州时,辖今威县全境及邱县东部 [5]。
元代并入洺水县后,原宗城县辖地分属威州、广宗县 [4-5]。明清地方志记载,宗城县故地包含威县方家营、第什营等村落,"旧县营"等地名保留行政记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