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密宗
- 类 别
- 中国佛教宗派
- 祖 庭
- 西安大兴善寺 [18-19]
密宗与大乘法
播报编辑
大乘法中佛对毗卢遮那的解释: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尔时世尊,复依毗卢遮那如来之相,为诸菩萨说一切如来寂静法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现等觉门。所谓:‘金刚平等成正觉,大菩提坚固性如金刚故;义平等成正觉,大菩提一义性故;法平等成正觉,大菩提自性清净故;一切业平等成正觉,大菩提离一切分别故。’ [2]”
何为毗卢遮那,《大乘同性经》言:“善丈夫。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名火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地是如来十地名号。
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戒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傲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 [3]此第十地功德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言“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之菩萨境界,圆融什么呢,能施一切法而于诸法平等寂灭不取于相。 [4]
观自身为佛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坚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次不改拳舒右头指。直竖虚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坚握左拳头指一节。次以右拳头指之头。即指左拳拇指一节。亦着心前。是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灭无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结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诸佛摩行者顶。受大菩提胜决定记。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无量福聚大妙智印。尔时行者结此印已。即作此观。一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无三恶道八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法乐。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是观察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胜三昧。” [5]
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6]言身心如幻:“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大乘的智慧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而菩提心虽为心,但是以真如自性之功德所发之心,不依外尘而动,因此有般若,有智慧。 [7]
关于佛号
佛号也是一种表法,表法此佛正在宣讲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公开大课只传小乘法,所以他的佛号就是表法小乘寂定解脱法门的。大乘法只对功德具足(即利根者)发菩提心的弟子私下宣讲以免干扰声闻修行。所以才会有南传弟子不认大乘的事情发生。《大般涅槃经》中所言佛入灭涅磐的真实含义也不是佛死了,而是表法佛不再宣讲寂定解脱法,要开始宣讲入佛真如自性的大乘法了。如经中言:“我今不忍见天人尊入般涅槃。我于今日。欲先世尊入般涅槃。佛言。善哉。时须跋陀罗。即于佛前。入灭界三昧而般涅槃。”身心都是幻,非真非假,无生无灭。佛也无有生死,言生死是对凡夫讲,对菩萨皆是表法。 [8]
卢舍那佛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虽然最终业清净的结果和阿罗汉是一样的,但一个是通过智慧得清净,一个是依法修行得清净,有本质区别。 [8]
十种佛身
《华严经》言佛有十种佛身。《楞严经》讲解(大行)菩萨五十二阶次的童真住时也提及十佛身:“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佛身是法身,每一身分别表法不同的法,所以要问佛到底有几身,佛有无量无边身。华严经的十身则是对无量无边身的一种概括。分别为: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涅盘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本性佛)、如意佛。正觉佛就是释迦牟尼本师公开所现之佛身。 [4]
佛名 | 含义 |
---|---|
正觉佛 | |
愿佛 | |
业报佛 | (以随顺方便宣讲)善恶因果之法之佛。因为善恶因果的真实义理凡夫和声闻暂时还理解不了,要用方便来启发。所以随顺婆罗门教世界观将果报划分为六道。实际上果报有百千万亿种,百千万亿果报中复能生出百千万亿种,如是辗转乃至无量。有如身口意三业的轮转变化无有穷尽,果报亦无有穷尽。唯有通达住持佛佛法者方能究了。 [8] |
住持佛 | |
化佛 | |
法界佛 | 宣讲世间诸法真实法相、法性之佛。所有法皆出自于心,不生不灭亦无所住,佛姑且称其住于法界。因一切法性相空寂,故法界佛又称涅槃佛。 [8] |
心佛 | |
三昧佛 | |
性佛 | |
如意佛 |
十方诸佛
诸佛
佛名 | 含义 |
---|---|
南无宝胜如来 |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
南无宝相如来 | 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
若称彼佛如来名者昼夜增长无量福聚持讽诵念斯等已持智慧之炬越度一切生死之海当各进一心信行昼夜常念莫得疑懈当广宣化设于法施一切魔王不能毁坏其人道心况于外道能呰耶 | |
南无波头摩胜如来 | |
南无阿閦如来 | |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生在无间黑暗之处大地狱中受诸苦恼由前身闻我名字我于尔时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见光时所有业障悉皆消灭解脱众苦生天中随意受乐乃至菩提 |
南无法幢如来 | 却十二万三千百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胜花如来 | |
南无名火如来 | 在尽恒河沙数劫中每一天供养尽恒河沙数无数佛陀其福德也比不上听到此名号少分福德闻生喜策励而行者将于六十劫中背离轮回也将受持无上佛土 |
南无明月如来 | |
南无妙身如来 | 若人闻彼佛名至心敬礼读诵受持是人决定远离一切诸障不入恶道超越世间无量劫 |
南无欢喜庄严珠王佛 | |
南无帝宝幢摩尼胜光佛 | |
南无内丰珠光如来 | 及受天上人中快乐恒沙劫中所作众罪悉当弃舍不受 |
南无殊胜月王佛 | 闻是佛名恒得值佛于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得超越十二亿劫极重罪业 |
超越世间不可数劫 | |
南无无量香胜王佛 | 超越世间无量劫常得宿命 |
南无三昧胜奋迅佛 | 得千三昧超越世间无量千劫 |
南无宝轮光明高胜吉祥王佛 | |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佛 | 弃舍生死超若干亿劫亦如江河沙 |
南无德内丰严王佛 | 却一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阿弥陀佛 |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如来 | |
南无华明至尊古佛 | 灭无量阿僧祗劫所集众罪 |
南无宝花普照德佛狮子音佛神通德佛胜象德佛 | 诵此一遍清净不可说不可量无数劫的罪障 |
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 | 超十万亿那术劫生死之罪 |
南无悲精进如来 | 却千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不退转轮成首如来 | 却千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断疑拔欲除疑佛 | 却三十六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善乐自在音光明如来 | 念一遍灭五百千万亿劫生死罪 |
念此佛号能增长信心 | |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 念此佛号能增长信心 |
南无轮遍照吉祥如来 | |
南无妙功德柱吉祥如来 | |
南无宝华光吉祥如来 |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便得具足胜念慧行处四众中说法无畏言词威肃闻皆敬受 |
南无超无边迹如来 |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其心泰然无所扰乱 |
南无妙香王如来 |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身心调畅离诸粗重恶业消灭烦恼轻微 |
闻彼佛名不怀疑结信吾道眼则于现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 | |
南无造王神通焰花如来 | |
南无月殿清净如来 | 越若干百千亿垓生死之难立在初学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
南无善寂月音王如来 | 越九十九亿百千劫生死之难菩萨疾近无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数生死为碍如自晃出天下大明 |
南无宝英如来 | |
南无大名称如来 | |
南无无限净如来 | 欢喜信乐持讽诵者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不如捉持无限净如来名者所得功德百千倍过出布施功德者上无以为比少功德人不得闻此如来名号于千佛所造立德本尔乃得闻此尊佛名却生死罪四十八劫 |
南无无限名称如来 | 计于其人所得功德若积七宝如须弥山持用布施满百岁中不如得闻无限名称如来名者持其名号欢喜作礼其福甚多比于布施过出百倍无以为比 |
南无鼓音王如来 | 三千大千一切世界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有人持此佛名功德甚多过出施上百千万倍 |
南无无量寿智决定光明王如来 | 若有众生暂得闻此如来名者消除五逆之罪 |
南无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 | 若能志心称念一百八遍如此短命众生复增寿命或但闻其名号,志心信受遵崇之者是人亦得增益寿命 |
诸佛子等若闻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名号能令汝等获得五种功德一者于诸世间最为第一二者得菩萨目端严殊胜三者威德广大超过一切外道天魔如日照世显于大海功德巍巍四者得大自在所向如意似鸟飞空而无阻碍五者得大坚固智慧光明身心明彻如琉璃珠 |
议论
播报编辑
佛身是法身,每一身分别表法不同的法,所以要问佛到底有几身,佛有无量无边身。华严经的十身则是对无量无边身的一种概括。分别为: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涅盘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本性佛)、如意佛。正觉佛就是释迦牟尼本师公开所现之佛身 [4]。
佛名 | 含义 |
---|---|
正觉佛 | |
愿佛 | |
业报佛 | (以随顺方便宣讲)善恶因果之法之佛。因为善恶因果的真实义理凡夫和声闻暂时还理解不了,要用方便来启发。所以随顺婆罗门教世界观将果报划分为六道。实际上果报有百千万亿种,百千万亿果报中复能生出百千万亿种,如是辗转乃至无量。有如身口意三业的轮转变化无有穷尽,果报亦无有穷尽。唯有通达住持佛佛法者方能究了。 [8] |
住持佛 | |
化佛 | |
法界佛 | 宣讲世间诸法真实法相、法性之佛。所有法皆出自于心,不生不灭亦无所住,佛姑且称其住于法界。因一切法性相空寂,故法界佛又称涅槃佛。 [8] |
心佛 | |
三昧佛 | |
性佛 | |
如意佛 |
佛名 | 含义 |
---|---|
南无宝胜如来 |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
南无宝相如来 | 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
若称彼佛如来名者昼夜增长无量福聚持讽诵念斯等已持智慧之炬越度一切生死之海当各进一心信行昼夜常念莫得疑懈当广宣化设于法施一切魔王不能毁坏其人道心况于外道能呰耶 | |
南无波头摩胜如来 | |
南无阿閦如来 | |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生在无间黑暗之处大地狱中受诸苦恼由前身闻我名字我于尔时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见光时所有业障悉皆消灭解脱众苦生天中随意受乐乃至菩提 |
南无法幢如来 | 却十二万三千百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胜花如来 | |
南无名火如来 | 在尽恒河沙数劫中每一天供养尽恒河沙数无数佛陀其福德也比不上听到此名号少分福德闻生喜策励而行者将于六十劫中背离轮回也将受持无上佛土 |
南无明月如来 | |
南无妙身如来 | 若人闻彼佛名至心敬礼读诵受持是人决定远离一切诸障不入恶道超越世间无量劫 |
南无欢喜庄严珠王佛 | |
南无帝宝幢摩尼胜光佛 | |
南无内丰珠光如来 | 及受天上人中快乐恒沙劫中所作众罪悉当弃舍不受 |
南无殊胜月王佛 | 闻是佛名恒得值佛于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得超越十二亿劫极重罪业 |
超越世间不可数劫 | |
南无无量香胜王佛 | 超越世间无量劫常得宿命 |
南无三昧胜奋迅佛 | 得千三昧超越世间无量千劫 |
南无宝轮光明高胜吉祥王佛 | |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佛 | 弃舍生死超若干亿劫亦如江河沙 |
南无德内丰严王佛 | 却一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阿弥陀佛 |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如来 | |
南无华明至尊古佛 | 灭无量阿僧祗劫所集众罪 |
南无宝花普照德佛狮子音佛神通德佛胜象德佛 | 诵此一遍清净不可说不可量无数劫的罪障 |
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 | 超十万亿那术劫生死之罪 |
南无悲精进如来 | 却千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不退转轮成首如来 | 却千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断疑拔欲除疑佛 | 却三十六亿劫生死之罪 |
南无善乐自在音光明如来 | 念一遍灭五百千万亿劫生死罪 |
念此佛号能增长信心 | |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 念此佛号能增长信心 |
南无轮遍照吉祥如来 | |
南无妙功德柱吉祥如来 | |
南无宝华光吉祥如来 |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便得具足胜念慧行处四众中说法无畏言词威肃闻皆敬受 |
南无超无边迹如来 |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其心泰然无所扰乱 |
南无妙香王如来 |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身心调畅离诸粗重恶业消灭烦恼轻微 |
闻彼佛名不怀疑结信吾道眼则于现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 | |
南无造王神通焰花如来 | |
南无月殿清净如来 | 越若干百千亿垓生死之难立在初学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
南无善寂月音王如来 | 越九十九亿百千劫生死之难菩萨疾近无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数生死为碍如自晃出天下大明 |
南无宝英如来 | |
南无大名称如来 | |
南无无限净如来 | 欢喜信乐持讽诵者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不如捉持无限净如来名者所得功德百千倍过出布施功德者上无以为比少功德人不得闻此如来名号于千佛所造立德本尔乃得闻此尊佛名却生死罪四十八劫 |
南无无限名称如来 | 计于其人所得功德若积七宝如须弥山持用布施满百岁中不如得闻无限名称如来名者持其名号欢喜作礼其福甚多比于布施过出百倍无以为比 |
南无鼓音王如来 | 三千大千一切世界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有人持此佛名功德甚多过出施上百千万倍 |
南无无量寿智决定光明王如来 | 若有众生暂得闻此如来名者消除五逆之罪 |
南无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 | 若能志心称念一百八遍如此短命众生复增寿命或但闻其名号,志心信受遵崇之者是人亦得增益寿命 |
诸佛子等若闻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名号能令汝等获得五种功德一者于诸世间最为第一二者得菩萨目端严殊胜三者威德广大超过一切外道天魔如日照世显于大海功德巍巍四者得大自在所向如意似鸟飞空而无阻碍五者得大坚固智慧光明身心明彻如琉璃珠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坚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次不改拳舒右头指。直竖虚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坚握左拳头指一节。次以右拳头指之头。即指左拳拇指一节。亦着心前。是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灭无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结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诸佛摩行者顶。受大菩提胜决定记。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无量福聚大妙智印。尔时行者结此印已。即作此观。一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无三恶道八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法乐。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是观察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胜三昧 [5]。”
历史演进
播报编辑
开元年间,不空等因经常为皇帝、朝廷的安康和“息难除灾”诵秘密真言(咒)和修法令,备受重视,先后被封为“国师”。尤其是不空“翼赞三朝”,不仅位列“国公”,还受封“食邑三千户”。可见他的地位声望之高。 [15]
密宗输入的路线,主要是以南印度和锡兰岛为基地,经爪哇盘旋而后始进入长安,特别带有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宗教风貌和民族习俗,包括部分印度教的成分。由于河西的军事需要,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密宗被当成了护军护国护身的法门,唐王朝给以厚望,因而上升成当时最显赫的教派。后来随着中唐的相对稳定而衰落,但由唐代宗和鱼朝恩授意编译的《仁王护国经》及与其相应的法会,在一些朝代中仍然流传不已。 [14]
历史上道教有两次被佛教仪式深刻地影响。第一次,是东晋末刘宋初古灵宝经开始大量借鉴佛教仪式,而且将佛教仪式与道教本身固有的两大仪式传统——方士传统和天师道——结合起来,奠定了后世道教仪式的基本模式。第二次,是从宋朝开始,道教仪式大量借鉴佛教尤其是佛教密宗的仪式(比如手印、真言秘咒陀罗尼、变神、破狱、施食、幢幡、召请各类孤魂、亡人听法受戒等)和禅宗的清规(对道教中的全真道影响甚大)。
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佛教仪式,也不了解佛教对道教仪式的影响,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道教仪式。以往学术界早就注意到而且研究了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局限于教义或信仰(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报应等)方面的影响,仪式方面的影响很少有人研究。 [13]
在密宗宗派方面,美国著名佛教研究学者沙夫(Robert Sharf)也对宗派模式提出了批评。在他看来,日本真言宗或者密教的历史被普遍理解成宗派传承的历史,其核心是主观构建起来的祖师谱系;而这个祖师谱系,实际上是日本学术界自己构建起来的,为了给日本真言宗的合法性提供历史依据。但是,从中文文献中找不到确实的证据能够证明日本学界和宗教界所理解的那种密教谱系和传承。 [16]
祖庭
播报编辑
大兴善寺
这里还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着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耶舍主译佛经约8部、23卷,有《百佛名经》《莲华面经》等;崛多共主译佛经引31部、165卷,主要有《文殊师利行经》《佛本行集经》《贤护菩萨经》等;笈多久住兴善寺,主译经论7部22卷。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
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傅播者“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里译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 [10] [17]
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灌顶之法,在古印度是国王即位仪式,将四海之水用四宝瓶盛之,由国师灌於国王头顶,象徽国王权力四海无边,国家兴盛。佛教密宗效法此举,当僧人嗣阿闍梨位时结坛灌顶,称“授职灌顶”,此外还有“结缘灌顶,”息灾灌项,“成就灌顶等等,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
寺内文物有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囗囗囗记》和咸丰年间《太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朝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10]
青龙寺
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土冢)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
青龙寺也崇为真言宗祖庭。青龙寺阿阇梨惠果,一生弘传密教,化度众生,培养了一批中外专事密教研究大德。
日本真言宗僧众,饮水思源,缅怀先贤,为增进中日友谊,与西安市有关方面商谈,于1982年建成“空海纪念碑”,又于1984年建“惠果空海纪念堂”,青龙寺1997年前做为文物遗产而存在。青龙寺作为真言宗祖庭。又是中外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全新的历史面貌迎接中外广大信众。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