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广西大学
- 外文名
- Guangxi University(GXU)
- 简 称
- 西大 [4]
- 所在地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创办时间
- 1928年6月
- 创办人
- 马君武
- 办学性质
- 公立大学
- 学校类别
- 综合类
- 学校特色
- 双一流(2017年、2022年) [46]
211工程(1999年)
省部共建高校(2004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2年)展开 - 主管部门
- 广西壮族自治区 [78]
- 现任领导
- 李国忠(党委书记)
- 专职院士数
-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 本科专业
- 68个(截至2025年6月)
- 硕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截至2025年6月)
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 - 博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截至2025年6月)
- 博士点
- 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截至2025年6月)
-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14个(截至2025年6月) [3]
- 国家重点学科
- 二级学科2个(截至2025年6月)
- 院系设置
- 25个 [70](截至2025年6月)
- 校 训
-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 校 歌
- 《广西大学校歌》
- 校庆日
- 10月10日
- 地 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530004)
- 院校代码
- 10593
- 主要奖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2007年、2016年、2018年)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2013年)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50强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教师人数
- 3407人(截至2025年6月)
- 学生人数
- 41823人(截至2025年6月)
- 占地面积
- 21800 亩 [94](截至2025年6月)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 省立广西大学(1928年.梧州)
1925年(民国十四年),以李宗仁、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为培植建设广西人才,决定设立广西大学。
1927年冬,省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籍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回桂筹办广西大学,正式成立省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黄绍竑亲任委员长。
1928年初,广西大学开始基建施工,历时半年。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马君武被聘为第一任校长。上任伊始,他就给广西大学提出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立校宗旨。当时的广西高中毕业生很少,所以广西大学首届招收的均为预科生。虽是预科,马君武却从上海等地聘请了13名教授来校任教。校址设在梧州市河西区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
1929年6月,学校因粤桂战争停办。
1931年5月,广西决定恢复广西大学,同年7月开始招生。
1936年,因预测全面抗战即将爆发,广西省政府将邻近沿海的广西大学从梧州蝶山迁至桂林雁山,并将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广西大学从理、工、农三个学院扩充为理、工、农、医、文法五大学院,学校规模和学科内涵都得到极大的拓展。全面抗战开始两年之后,许多外省青年流亡桂林,广西大学的学生来源和师资来源急剧扩大,其原来的省立性质已经无法容纳广西大学的发展。 [6]同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广西大学,并在南宁增设文法学院;广西省立医学院并入广西大学,增设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即广西医科大学前身)。
2025-08-05,国民政府行政院第420次院会通过决议,将省立广西大学自本年下学期起改为国立广西大学,9月5日,教育部颁发《广西省立广西大学改为国立广西大学办法》,任命马君武为国立广西大学校长,10月10日,广西大学举行国立和欢迎马校长回校典礼,李宗仁、黄旭初、雷沛鸿等广西军政和教育行政首脑出席了大会。
2025-08-05,马君武校长在桂林雁山校区病逝任上。马君武去世后,蒋介石发来唁电,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通过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持送挽幛祭奠,学术名流翁文灏、竺可桢、萨本栋及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等也都拍发唁电。 [6-7]
2025-08-05,教育部决定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并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并改名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6年秋迁往南宁,1949年4月更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抗战时期,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李达、王力、千家驹、梁漱溟、卢鹤绂、陈焕镛、施汝为、汪振儒、李运华、刘仙洲、纪育沣、熊得山、张映南、张志让、盛成、焦菊隐等一批名家曾在广西大学任教。 [3]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9月,学校迁至融县。11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6年春,由学生发起“返梧运动”,迁回梧州蝴蝶山。9月再迁回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广西大学重返桂林后,在将军桥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和良丰两处办学,校园面积5000余亩,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48年,在校教职工261人,在校生达2000余人。
2025-08-05,由于广西省人民政府在2月做出决定,将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广西大学。南宁师院教育、国文、史地、英语、数学、理化、博物等七个系师生员工共358人,从南宁迁到桂林并入广西大学,成立了广西大学师范学院。
1951年3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并报中共中南局同意,决定将广西省立西江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广西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广西大学拥有5个学院,设文教学院、工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农学院。
广西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7、农学、林学2个系组建广西农学院(1992年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后与广西大学合并)。
- 广西大学
198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首批获得4个硕士学位点。
1992年,广西农业学院更名广西农业大学。
1997年3月,教育部批准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首批获得3个博士学位点。
2004年,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18年3月,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广西大学的协议》,学校成为部省合作共建高校 [73];同月,学校一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学校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2]
2020年5月,广西大学与交通银行广西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指挥部与广西大学共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9月,广西大学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成立 [13];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4]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15]
2022年2月,广西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45]5月8日,广西大学亚热带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学院成立。 [48]9月20日,担任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56]11月11日,为广西大数据学会副会长单位 [58]。
2025-08-05,2023年氧化菊捐赠暨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广西大学举行。网红氧化菊(网名)向母校广西大学捐赠60万元,其中40万元用于设立奖学金 [61]。
2025-08-05,广西大学甘蔗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柳城)揭牌。 [76]
2025-08-05下午,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 [77]5月8日,内江市人民政府与广西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80]
2025-08-05,由广西大学主导研制的CXPD03、CXPD04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81]
办学条件
播报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开设招生本科专业68个,学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 [3] [47]
二级学院 | 招生专业(类) | 学制 |
---|---|---|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
物理学 | 四年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四年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
机械电子工程 | 四年 | |
车辆工程 | 四年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
自动化 | 四年 | |
土木工程 | 四年 | |
水利水电工程 | 四年 | |
建筑学 | 五年 | |
智能建造 | 四年 | |
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 | 四年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
海洋科学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
信息安全 | 四年 | |
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四年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环境工程 | 四年 | |
矿物资源工程 | 四年 | |
轻工类(含轻化工程、包装工程) | 四年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生物科学 | 四年 | |
生物技术 | 四年 | |
植物生产类(含农学、园艺、植物保护) | 四年 |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四年 | |
动物科学 | 四年 | |
动物医学 | 五年 | |
林学 | 四年 | |
生态学 | 四年 | |
药学 | 四年 |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
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翻译) | 四年 | |
日语 | 四年 | |
泰语 | 四年 | |
越南语 | 四年 | |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 | 四年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四年 | |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 | 经济学 | 四年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
金融学 | 四年 | |
工商管理 | 四年 | |
会计学 | 四年 | |
旅游管理 | 四年 |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
法学 | 四年 | |
哲学 | 四年 |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
运动训练 | 四年 | |
艺术设计学 | 四年 | |
美术学 | 四年 | |
音乐学 | 四年 | |
舞蹈学 | 四年 | |
参考资料: [62]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广西一流学科,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 [42] [57] [71]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生物学 |
畜牧学 | |
土木工程 | |
电气工程 | |
作物学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生态学 | |
植物保护 | |
应用经济学 | |
物理学 | |
数学 | |
化学 | |
机械工程 [53] |
- 学位授予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
经济学(02) | 应用经济学 | 0202 |
法学(03)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05 |
理学(07) | 数学 | 0701 |
理学(07) | 物理学 | 0702 |
理学(07) | 化学 | 0703 |
理学(07) | 生物学 | 0710 |
理学(07) | 生态学 | 0713 |
工学(08) | 机械工程 | 0802 |
工学(08) | 电气工程 | 0808 |
工学(08) | 土木工程 | 0814 |
工学(08) | 水利工程 | 0815 |
工学(08)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 |
工学(08)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0822 |
农学(09) | 作物学 | 0901 |
农学(09) | 植物保护 | 0904 |
农学(09) | 畜牧学 | 0905 |
农学(09) | 兽医学 | 0906 |
管理学(12) | 工商管理 | 1202 |
管理学(12) | 公共管理 | 1204 [26] |
专业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专业领域代码 | 专业领域名称 |
---|---|---|---|
0952b | 兽医 | - [55]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
哲学(01) | 哲学 | 0101 |
经济学(02) | 应用经济学 | 0202 |
法学(03) | 法学 | 0301 |
法学(03)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05 |
文学(05) | 中国语言文学 | 0501 |
文学(05) | 外国语言文学 | 0502 |
文学(05) | 新闻传播学 | 0503 |
理学(07) | 数学 | 0701 |
理学(07) | 物理学 | 0702 |
理学(07) | 化学 | 0703 |
理学(07) | 海洋科学 | 0707 |
理学(07) | 生物学 | 0710 |
理学(07) | 生态学 | 0713 |
工学(08) | 机械工程 | 0802 |
工学(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5 |
工学(08) | 电气工程 | 0808 |
工学(08)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0810 |
工学(0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 |
工学(08) | 建筑学 | 0813 |
工学(08) | 土木工程 | 0814 |
工学(08) | 水利工程 | 0815 |
工学(08)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 |
工学(08) | 矿业工程 | 0819 |
工学(08)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0822 |
工学(08)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 |
工学(08) | 生物医学工程 | 0831 |
工学(08)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0832 |
农学(09) | 作物学 | 0901 |
农学(09) | 园艺学 | 0902 |
农学(09)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0903 |
农学(09) | 植物保护 | 0904 |
农学(09) | 畜牧学 | 0905 |
农学(09) | 兽医学 | 0906 |
农学(09) | 林学 | 0907 |
农学(09) | 水产 | 0908 |
医学(10) | 药学 | 1007 |
管理学(12) | 工商管理 | 1202 |
管理学(12) | 公共管理 | 1204 [27] |
专业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专业领域代码 | 专业领域名称 |
---|---|---|---|
0251 | 金融 | ---- | |
0254 | 国际商务 | ||
0255 | 保险 | ||
0351 | 法律 | ||
0452 | 体育 | ||
0453 | 汉语国际教育 | ||
0551 | 翻译 | ||
0552 | 新闻与传播 | ||
0854 | 电子信息 | ||
0855 | 机械 |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
0858 | 能源动力 | ||
0859 | 土木水利 | ||
0860 | 生物与医药 | ||
0951 | 农业 | 095131 | 农艺与种业 |
095132 |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 ||
095133 | 畜牧 | ||
095134 | 渔业发展 | ||
095135 | 食品加工与安全 | ||
095136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 ||
095137 | 农业管理 | ||
095138 | 农村发展 | ||
0952 | 兽医 | --- | |
0953 | 风景园林 | ||
0954 | 林业 | ||
1055 | 药学 | ||
1251 | 工商管理 | 125101 | 工商管理(MBA) |
125102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 | ||
1252 | 公共管理 | --- [28] | |
1253 | 会计 | ||
1254 | 旅游管理 | ||
1351 | 艺术 |
- 重点学科
类别 | 名称 |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土木工程 |
部区合建一流建设学科群 | 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应用经济学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 |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 结构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微生物学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71] |
广西一流学科(A类) | 土木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 |
广西一流学科(B类)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畜牧学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 [3] [29] [54] |
序号 | 学科名称 | 所属学科门类 | 学科带头人 | 备注 |
---|---|---|---|---|
1 | 土木工程 | 工学 | 邓志恒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2 | 畜牧学 | 农学 | 石德顺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3 | 生物学 | 理学 | 唐纪良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4 | 应用经济学 | 经济学 | 陆善勇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5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工学 | 童张法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6 | 生态学 | 理学 | 温远光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7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工学 | 王双飞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8 | 兽医学 | 农学 | 罗廷荣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9 | 电气工程 | 工学 | 韦化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0 | 作物学 | 农学 | 周瑞阳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1 | 机械工程 | 工学 | 蔡敢为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3 | 植物保护 | 农学 | 贤振华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4 | 数学 | 理学 | 韦增欣 | 广西重点学科 |
15 | 矿业工程 | 工学 | 蔡明海 | 广西重点学科 |
16 |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李寅生 | 广西重点学科 |
17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冯庆革 | 广西重点学科 |
18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龚仁喜 | 广西重点学科 |
19 | 水利工程 | 工学 | 燕柳斌 | 广西重点学科 |
2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学 | 顾明华 | 广西重点学科 |
21 | 高等教育学 | 教育学 | 曾冬梅 | 广西重点学科 |
22 | 外国语言文学 | 文学 | 祝远德 | 广西重点学科 |
23 | 园艺学 | 农学 | 龙明华 | 广西重点学科 |
24 | 哲学 | 哲学 | 王玉生 | 广西重点学科 |
25 | 软件工程 | 工学 | 钟诚 | 广西重点学科 |
26 | 新闻传播学 | 文学 | 商娜红 | 广西重点学科 |
27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法学 | 雷德鹏 | 广西重点学科 |
28 | 有机化学 | 理学 | 段文贵 | 广西重点学科 |
30 | 公共管理 | 管理学 | 谢舜 | 广西重点学科 |
31 | 法学 | 法学 | 孟勤国 | 广西重点学科 |
32 | 物理学 | 理学 | 梁恩维 | 广西重点学科 |
33 | 材料加工工程 | 工学 | 曾建民 | 广西重点学科 |
参考资料 [25]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340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7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96人,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6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6人。 [3]
类别 | 姓名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民商法教学团队、家畜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 唐纪良、陈保善、曾建民、石德顺、王双飞、李容柏、余克服、梁恩维、范祚军 |
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陈保善、石德顺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郑皆连、唐纪良、石德顺、余克服、梁恩维、范祚军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梅国雄 |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余克服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冯家勋、梁家荣、马少健、陈建华、唐文琳、范祚军、湛永钟 |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 田永 [31-32]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4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建成实验教学中心25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认定3门。 [3]
(图片源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官网) [60]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金融学、法学、英语、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越南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汉语言文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泰语、电子信息工程、园艺、会计学、翻译、水利水电工程、植物保护、旅游管理、化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音乐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矿物资源工程、农学、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轻化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 |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程互动推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木材学、家畜寄生虫学、化工热力学 |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病毒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木材学、化工热力学、兽医寄生虫学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 动物寄生虫学与公共健康卫生、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科技建材构筑美好生活 |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传承项目“彩调剧”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 哲学、汉语国际教育、日语、广播电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植物保护、林学、音乐学、翻译、广告学、化学、车辆工程、园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科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运动训练、海洋科学、生态学、机械电子工程、信息安全、舞蹈学、艺术设计学 |
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矿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公管、教育、外语)综合实验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与调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中心 | 轻工与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创业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方院校矿业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经济与管理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资料来源: [14] [33-36] [39-40] [51]注:表单不全 |
- 教学成果
学校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认定3门,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3]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6月,学校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82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7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 [3]
学术研究
播报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引智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一批国家和部级科研平台,以及4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成员等。 [3]
类型 | 机构名称 | 批准或立项年度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2010年 |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2017年 [19]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土木工程结构全寿命安全与耐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2023年 [59] |
类型 | 机构名称 | 批准或立项年度 |
---|---|---|
国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18年 |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2019年 [20]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4年 | |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 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 | 1995年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 | 2006年 |
大跨拱桥关键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
自治区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7年 |
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 | ||
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
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 | ||
广西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18年 | |
广西相对论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 2020年 | |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 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
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
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
广西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
广西电力系统最优化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0年 | |
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0年 | |
广西天体物理及其相关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
广西电化学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
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
广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 2016年 | |
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2018年 | |
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 |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广西大学) | 2021年 |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2013年 |
广西生态铝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2013年 | |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2013年 | |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西生物质废弃物制备高质结构板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3年 |
广西新型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4年 | |
广西电力输配网防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5年 | |
广西特殊地质公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5年 | |
广西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6年 | |
广西绿色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7年 | |
广西微生物与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7年 | |
广西智能数字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8年 | |
广西工程研究中心 | 广西大跨拱桥工程研究中心 | 2018年 |
广西中国-东盟信息港数据挖掘工程研究中心 | 2019年 | |
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 | 广西亚热带果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2011年 |
自治区工程院 | 广西碳酸钙产业化工程院 | 2012年 |
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 | 广西木薯良种培育中心 | 2011年 |
广西水稻良种培育中心 | 2012年 | |
广西蔬菜良种培育中心 | 2012年 | |
广西食用菌良种培育中心 | 2013年 [21] |
类型 | 机构名称 | 批准或立项年度 |
---|---|---|
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 广西高校数学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广西高校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新能源材料及相关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电力安全与新能源转换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动物繁殖与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应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林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矿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广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 2014年 [63] |
研究成果
- 科研项目&经费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专任教师100%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项目、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5项,总经费达11246万元。 [18]
- 论文专利&成果获奖
截至2023年11月,本科生以负责人身份申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3 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检索9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 14 篇。 [18]发表学术论文406篇,其 SCI检索260篇、JCR 一区143篇;获得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8]
截至2025年6月,近年来,王双飞院士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牌,主持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获2020年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2021年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主持设计的天峨龙滩特大桥摘获IABSE大型公路与铁路桥最高奖;青年教师谢斐作为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以“船帆座脉冲星风云X射线偏振趋近同步辐射理论极限”为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Nature)发表研究成果,实现了以广西本地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发文的历史性突破;韩林海教授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卓越贡献奖。2006年以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1项,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项,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3项;广西创新争先奖9项,广西卓越工程师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5项。 [3]
获奖年度 | 成果名称 | 奖励名称 | 获奖等级 | 学校主持人 |
---|---|---|---|---|
2020 | 食品动物新型专用药物的创制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19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
201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1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1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16 | 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王双飞 |
201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陈宗平 | |
201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0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
200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张仲卿 | |
200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卢克焕 [50] |
学术资源
- 藏馆资源
截至2024年12月,图书馆馆藏总量544万册,电子图书376万册,学位论文1061万篇,音视频32万小时,全文电子期刊5.77万种,大型数据库206个。拥有Elsevier、WOS、Scifinder、IEL、Wiley、Springer、EBSCO、EI、Nature、Science、SAGE、CNKI、万方、超星等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性数据库,形成了涵盖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艺、医等十三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多层次、多载体、特色明显并能有效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馆藏文献体系。 [22]
- 学术期刊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以报道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即第五版)、2011年版(即第六版)、2014年版(即第七版)、2017年版(即第八版)之“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2020年版(即第九版)之“综合性理工农医类”的核心期刊,已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52]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是由广西大学主管和主办,公开发行的科学期刊(月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主要刊登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如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等相关的原始研究成果。刊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和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现代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刊按国际标准编排,题目摘要、图表和引用文献等均实行中英文对照。 [24]
校园文化
播报编辑
学校标志
- 校徽
释义:
1.主体造型:齿状圆形(表示理工科)、稻穗(表示农科)、桂花(花中心是打开的书本,表示文法类),表示广西大学是一所多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凤凰、星等表示学校是一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集体;八朵桂花代表来到广西大学求学的八方学子;
2.图案中心造型是由“GuangXi”开头字母“GX”缩写变形而成一只在飞舞的“凤凰”,也是“211”工程的变形字,代表广西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凰冠“x”的变形(“星”形),表示学校是一颗耀眼的星,即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
3.“广西大学”的行书体为毛泽东主席1952年为广西大学题写的校名;
4.“1928”为学校创办时间。 [37]
精神文化
- 校训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释义:
“勤恳朴诚”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撰的校训。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奋、认真,“恳”是真挚、恳切。“勤恳”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恳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浑行状》中说:“词旨切直,意气勤恳”,就是指做事认真不懈。“朴”是朴直朴素、敦厚老实,“诚”是诚信诚实,真心真意。“朴诚”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实,艰苦朴素,诚信诚实。“勤恳朴诚”就是要求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艰苦创业,俭朴生活。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就是真,其对立面是“欺”,“真”的对立面是“假”。为人朴诚,就是朴实无华,诚心真意,以诚相待。
“厚学致新”:“厚学”既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又指崇尚知识,博采众长,且还有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与中西的要求。常说要厚积薄发,无论是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干事业,都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达致目标。“致新”就是努力创新,与时俱进,要求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新知识,进行新创造新发明;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厚学致新”还是为学的两个层次,或者说是两个阶段。要达到“厚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学习志趣,这是人生强大的求知动力。“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7]
- 校歌
抗战时期,广西大学校歌由时任广西大学化学系讲师汤铁民作曲,马君武校长填词。学校桂林时期,马君武又结合时局特征将校歌歌词进行部分改动。2008年,广西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集体修改了校歌歌词,形成了第三版的《广西大学校歌》。 [37]
行政管理
播报编辑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历任校长
姓名 | 任期 |
---|---|
1928年10月—1936年7月;1939年9月—1940年8月 | |
1936年7月—1938年2月 | |
1938年2月—1939年8月 | |
1940年8月—1941年8月 | |
1941年8月—1942年12月 | |
1943年9月—1946年3月 | |
1946年3月—1949年5月 | |
1949年6月—10月 | |
张映南(校务委员会主任) | 1949年10月—1950年3月 |
1950年3月—1953年10月 | |
1958年—1968年 | |
1978年12月—1982年3月 | |
1982年3月—1986年9月 | |
1986年9月—1990年1月 | |
1990年1月—1995年2月 | |
1995年2月—1997年3月 | |
截至2017年4月 资料来源: [64] |
- 历任党委书记
校园环境
播报编辑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广西大学坐落于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广西首府南宁,占地面积2.14万余亩,其中,本校区面积4550.7亩,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1.69万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 [3] [85]
校友情况
播报编辑
姓名 | 简介 |
---|---|
杨华德 |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67] |
马君武 | 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广西大学首任校长,1939年再度出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 [74] |
魏乃文 | “两弹一星”科学家 [68] |
杨宁 |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69] |
白鹏飞 | 法坛巨擘,广西大学首批聘任的教授之一。1938年至1939年任广西大学校长。 [74] |
李达 |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6年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74] |
陈寅恪 | 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被誉为“能发千古之覆”的史学大师,部聘教授。1942年至1944年任广西大学教授。 [74] |
李四光 | 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1940年任广西大学教授。 [74] |
刘仙洲 | 中科院院士,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1936年至1944年任广西大学教授。 [74] |
施汝为 | 中科院院士,中国近代磁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著名物理学家。1940年至1944年任广西大学教授。 [74] |
李林 | 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系。 [74] |
党鸿辛 | 中科院院士,材料及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1950年至1953年就读于广西大学化工系。 [74] |
陈太一 |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讯技术专家。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理学院。 [74] |
沈善炯 | 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家。1937年至1939年就读于广西大学农学院。 [74] |
何康 | 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世界粮食奖获得者。194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 [74] |
李兆焯 |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6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马庆生 | 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1989年至1993年任广西农学院院长。 [74] |
李纪恒 | 2015.01-2016.08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16.08-2016.09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
沈北海 |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系。 [74] |
杨基常 | 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65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 [74] |
吴恒 |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自治区副主席。1995年至1998年任广西大学常务副校长。 [74] |
韦家能 | 原全国人大常委、自治区人大党组副书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69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杨道喜 | 自治区副主席,197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 [74] |
陈武 |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
林国强 |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81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 [74] |
蒋培兰 |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99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商学院。 [74] |
甘幼玶 | 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6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系。 [74] |
徐爱俐 | 原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65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系。 [74] |
林灿 | 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66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植保系。 [74] |
章崇任 | 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6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矿冶系。 [74] |
梁裕宁 | 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61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 [74] |
罗殿龙 |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哲学系。 [74] |
周文中 | |
李福善 | 原香港最高法院上诉庭按察司,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首“大紫荆勋章”获得者。1942毕业于广西大学法律系。 [74] |
韦家森 | 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电集团公司副总裁、董事长、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电气系。 [74] |
赵艳林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原主席。 [75] |
汪夏明 | 广西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巡视员、副厅长。 [75] |
杨绿峰 |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
刘文连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75] |
王战营 | 现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1985.07-1988.06广西大学土木系计算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蔡德所 | |
梁斌 | |
陈建和 |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原副巡视员。 [75] |
金昌宁 |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原巡视员。 [75] |
覃黎魁 |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厅区纪委常委、副厅长。 [75] |
韦树英 | 广西科协党组书记,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196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黄菊利 | 原自治区建设厅正厅级巡视员,196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杨政中 | 原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1966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植保系。 [74] |
李里宁 | 原自治区水电厅厅长,196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电气系。 [74] |
李良业 | 原自治区劳动厅厅长,1970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电气系。 [74] |
宋继东 | 原自治区建设厅厅长,197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电气系。 [74] |
官建文 | 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人民网)副总裁。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74] |
李湛军 | 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新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光明日报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74] |
唐润华 |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
1963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制浆造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 | |
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 |
路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
李志农 | 广西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75] |
梁志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 [75] |
赵红明 | 中共南宁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75] |
梁斌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原厅长 [75] |
唐平秋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75] |
张鹏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75] |
蔡高炎 | 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原院长 [75] |
邓长球 | 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 [75] |
庄炎林 | 原全国侨联主席,1941年至1942就读于广西大学 [74] |
李殷丹 | 曾任广西省副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193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文学系。 [74] |
俞曙霞 | 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72年至1997年在广西大学任教,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 [74] |
何忌 | 原自治区党委秘书长,曾任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193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张光皓 | 原自治区党委秘书长。1950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法律系。 [74] |
詹宗棠 | 原自治区冶金厅厅长,196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矿冶系。 [74] |
章远新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经济系。 [74] |
尹建国 | 自治区国资委党委书记,原广西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经济系。 [74] |
李宗达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正局级)。198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系。 [74] |
钟想廷 | 自治区水利厅厅长。198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74] |
卢健华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程总队总工程师。1948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苏保业 |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195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 [74] |
张先程 | 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54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系。 [74] |
韦安钰 | 原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195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 [74] |
注:排名不分先后(截至2024年5月) |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获奖名称 |
---|---|
2024年8月 | |
2024年 | 2023年度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 [65] |
2023年 | 第一届广西促进就业先进集体 [66] |
2022年 | 广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49] |
2021年 | 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
2021年 | 拟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单位名单 [43] |
2021年 | 入选2016年-2020年全区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拟表扬公示名单 [44] |
2021年 | 入选单位为“广西大学“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20年 | 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38] |
2018年10月 | 广西大学啦啦操队获得FISU世界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男女混合精英组冠军 [72] |
(截至2024年8月) |
校园设施
百科校园大使协作认证
(更新于2024.05.29)
宿舍条件
空调
独立卫生间
独立浴室
上床下桌
暖气
六或八人间
WIFI
热水供应
洗衣房/洗衣机
热水器
住宿费800元/年
门禁
校园环境
离地铁近(3公里内)
2个食堂
清真档口
篮球场
足球场
羽毛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