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德府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名,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府治濮阳城(今河南省濮阳市)。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由澶州升置,辖濮阳、观城、临河、清丰、卫南、朝城、南乐七县,辖境覆盖今河南省濮阳市及山东省莘县南部 [1-2] [4]。宣和二年(1120年)罢辅郡建制后仍隶河北东路,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为开州 [4-5] [11]。
其地秦属东郡,晋属濮阳国,唐代隶濮州。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设为京畿北辅 [1] [12-13]。金代起改称开州,延续至清末,今为河南省濮阳市 [3] [6] [12]。北宋时期贡品为莨莠席、南粉,元代隶中书省大名路,辖濮阳、东明、长垣、清丰四县 [2] [9] [14]。
建置沿革
播报编辑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濮阳县隶属于河北省
1949年10月,濮阳县隶属于平原省濮阳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濮阳县隶属于河南省濮阳专区
2025-08-07,市区更名为华龙区。
至2008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和华龙区。 [3]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北宋开德府下辖七县:
濮阳,中。
观城,望。皇祐元年,省入濮阳、顿丘。四年,复置。
临河,紧。
清丰,中。庆历四年,徙清丰县治德清军,即县置军使,隶州。熙宁六年,省顿丘县入清丰。
卫南,中。
朝城,畿。旧隶大名府,崇宁四年,与南乐来隶。
典籍记载
播报编辑
舆地广记
卷第十
北辅 开德府
春秋时属魏国。秦置东郡。二汉属东、魏二郡。晋属濮阳国、顿丘郡。隋属东、武阳二郡。唐属澶、濮、魏三州。晋天福中,移濮阳于澶州南郭为治所,九年升镇宁军节度。皇朝大观元年升开德府,崇宁四年建为北辅。今县七。 [1]
宋史
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河北路河东路
东路。
府三:大名,开德,河间。
州十一: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军五: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
县五十七。 [2]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卷第一百二十八
徽宗皇帝
四辅
崇宁四年七月丁巳,左仆射蔡京等奏:『伏奉圣旨,京畿四面可置辅郡,屏卫京师。谨酌地远近之中,割移县镇,分置四辅。南以颍昌府为南辅,割汝州之郏县隶之,凡七县;东去南京道里差远,今以襄邑县建名辅州,为东辅,割南京宁陵、楚邱、柘城、京畿之考城、太康隶之,凡六县;西以郑州为西辅,割西京密县隶之,凡六县;北以澶州为北辅,割北京辅城、南乐隶之,凡七县。四辅郡并依节度州,以大中大夫以上充知州事,置副总管、钤辖各一员,知州都总管,余依三路帅臣法,各屯马步车共二万人。积贮粮草,每州五百万。』从之。 [7]
宋朝事实
卷十八 升降州县一
开德府,大观元年,升府。崇宁四年,建为北辅。雍熙四年,省临黄县入观城县。熙宁四年,省顿丘县入清丰县。崇宁四年,以大名府南乐县属开德府。 [8]
金史
脱脱 撰
志第七
地理下
濮阳,倚。有卫阳山、鲋鳎山、黄河、淇河、瓠子口。
清丰,有广阳山、黄河。
观城,有泉源河。镇一武乡。
元史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地理一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大名路(上。)
开州,(上。)唐澶州。宋升开德府。金为开州。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领四县:濮阳,(上。倚郭。)东明,(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清丰。(中。) [9]
续通典
卷一百二十六 州郡六
宋一【京畿路 京东路 京西路 河北路 河东路】
△河北路
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熙宁六年再分为两路
东路府三州十一军五县五十七 【按东路府州军共领县五十六史作五十七误】
开德府
开德府 【上】 澶渊郡镇宁军节度本澶州崇宁四年建为北辅五年升为府 【按舆地广记大观元年升开德府与宋史异谨附识】 宣和二年罢辅郡仍隶河北东路县七濮阳 【中】 观城 【望皇佑元年省入濮阳顿丘四年复置 按舆地广记雍焄四年省临黄县入观城宋史不载谨附识】 临河 【紧】 清丰 【中庆历四年徒清丰县治德清军即县置军使隶州焄宁六年省顿丘县入清丰】 卫南 【中】 朝城 【畿旧隶大名府崇宁四年与南乐同来隶】 南乐 【畿】 德清军 【见上】 [10]
地图信息
播报编辑
开德府·焖黄河大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