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星"是汉语词汇,读音为"dé xīng",其本义源于古代天文观测体系。《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其报德星云",司马贞索隐注解明确将德星定义为岁星(木星),认为其出现昭示国家政治清明、福运降临 [1]。随着文化演进,该词衍生出"贤德之士"的引申义,《北史·韦夐传》中以"德星犹未动"指代隐逸贤者,形成"天人感应"的传统哲学表达范式。该词存在"德宿""德精"等异形词形态,并在《淮南子》《晋书》等典籍中形成"景星庆云"等成语关联。
- 拼 音
- dé xīng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史记·孝武本纪》
- 释 义
- 祥瑞天象/贤士代称
- 关联成语
- 景星庆云
- 异形词
- 德宿、德精
天文释义
播报编辑
古代天文学将特定星辰现象视为德星,主要包括:
- 岁星:即木星,《史记》记载"德星即岁星"的官方注解,认为其轨道位置与国运相关,所在分野对应地域将有祥瑞 [1]
- 景星:《晋书·天文志》明确记载"景星,德星也",特指状如半月、生于晦朔的特殊星象,被视为帝王德政的具象化呈现 [1]
- 瑞星体系:汉代形成的星占学说中,德星与含誉星、周伯星等共同构成瑞星系统,据《天文志》记载,此类天体出现需满足"王者政教无私"等条件
引申含义
播报编辑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 贤士象征: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中开始用德星代指品德高尚者,如《北史》记载周弘正以"德星未动"暗喻名士韦夐尚未出仕
- 道德隐喻:宋代以降的诗文创作中,德星常与"聚贤"意象结合,如苏轼《德星堂记》以"德星所聚"形容名士雅集 [1]
- 训诂关联:《淮南子》'有阴德者必有阳报'的哲学观,为德星从天文现象向道德符号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词汇
播报编辑
该词在汉语体系中形成多维度关联:
- 异形词系:
- *德宿*:明确标注"即德星"的等义词,见于《康熙字典》引《玉篇》注疏
- *德精*:汉典记载为"指德星",或为通假字形成的音近异写
- 成语衍生:
- *德星*:明代典籍常用四字格,喻指祥瑞齐聚的盛世景象
- *德星会聚*:典出《德星堂记》,特指贤者荟萃的人文盛况
- 词族扩展:
- 道德类:"茂德""螽斯之德"等"德"字词族成员
- 天文类:"文曲星""将星"等具备文化象征意义的星宿词汇 [1]
典籍记载
播报编辑
主要文献对该词的阐释呈现历时性特征:
- 汉唐注疏:《史记》三家注强调其天文属性,司马贞索隐详细考证岁星与德星的对应关系
- 宋元应用:《太平御览》将其归入"天部·瑞星"条目,强化祥瑞符号特征 [1]
- 明清训诂:《康熙字典》同时收录天文释义与人物喻指,标志词义定型
- 近现代诠释:1989年版《辞海》单列"贤士聚处谓之德星"的文学释义,反映语义重心转移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该词的语义沉淀对传统文化产生多维影响:
- 建筑命名:多地现存'德星堂'等建筑,其命名源自贤士荟萃的典故 [1]
- 科举文化:清代会试考题曾出现"德星"主题,要求考生结合天文与人文进行阐释
- 民俗信仰: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存"祭德星"民俗,将天文崇拜与祖先祭祀相结合
- 文字学价值:作为'德'字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其演变过程被收入《汉语词汇流变史考论》等专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