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是国际政治话语理解与接受过程中的关键变量。研究表明,受众在解读政治话语时会主动结合社会文化语境、背景知识和情感认知,形成差异化的接受立场。情感认知在此过程中既发挥引导作用,又承担信息过滤功能,直接影响受众对政治话语的接受程度,具体表现为完全接受、协商性理解与完全反对三种反应类型。2018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情感因素通过干预受众的推理机制,重构其判断标准,并最终作用于行为决策层面,为国际政治领域的信号传播与外交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1]。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 作用领域
- 国际政治话语
- 核心功能
- 引导认知过滤
- 影响结果
- 三阶接受立场
- 研究价值
- 理论支持外交实践
- 研究时间
- 2018年
情感认知的引导作用
播报编辑
情感因素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过程:
- 1.影响受众对政治话语的接受效果,表现为完全接受、协商性理解和完全反对三种立场 [1]
- 2.情感认知在理解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过滤作用,影响受众对政治话语的接受效果 [1]
- 3.情感认知在理解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过滤作用,影响受众对政治话语的接受效果 [1]
情感与受众反应类型
播报编辑
2018年的研究将情感因素导致的接受差异归纳为三种类型:
- 1.完全接受:情感共鸣推动全盘认同
- 2.协商性理解:情感矛盾引发局部修正
- 3.完全反对:情感排斥导致整体否定
情感对判断与行动的影响
播报编辑
情感因素对政治话语的最终作用体现在:
- 引导和过滤受众对政治话语的理解,影响接受效果
- 影响受众的推理和判断,建构其认知
- 最终影响其行动 [1]
该研究结论为国际政治中的信号释放、对外宣传和印象管理等外交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