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馆舍是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婉辞,出自《战国策·赵策二》,拼音为“juān guǎn shè”,字面含义指“抛弃馆舍” [1] [3-4]。宋代鲍彪注指出“妇人死曰捐馆舍,盖亦通称”,后逐渐演变为通用讳称。
该词简称“捐馆”“捐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宋代陆游《吕居仁集》序均有使用记载 [2] [5]。
词源最早见于苏秦游说赵肃侯典故,文中以“今奉阳君捐馆舍”代指奉阳君去世 [1] [3]。后世文人延续此讳称传统,唐代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荥阳郑公墓志铭》、明代张煌言《祭四叔父文》等皆有其例 [2] [6]。
- 中文名
- 捐馆舍
- 拼 音
- juān guǎn shè
- 解 释
- 抛弃馆舍
- 出 处
-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解释
播报编辑
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 [1]亦省作“捐馆”、“捐舍”。
典源
播报编辑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释义
播报编辑
典源译文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肃侯说:“普天之下,各诸侯国的卿相大臣,以至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尊崇大王施行仁义的行为的,都愿接受您的教诲,向大王进献忠心,这已经有很久了。然而,奉阳君妒嫉贤能,使得大王不能专理国事,以致宾客疏远,游说之士都不敢前来敬献忠言。现在奉阳君死了,大王才能够和各方面的人士接近,所以我才敢来敬献一点愚忠以报效大王。
释义
“今奉阳君捐馆舍。”意为奉阳君死了,后遂以“捐馆舍”为死亡的婉辞。亦省作“捐馆”、“捐舍”。
示例
播报编辑
宋 陆游 《<吕居仁集>序》:“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愿学焉。稍长,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