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性是哲学术语,指词义或概念对客观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反映。例如“马”一词舍弃个体差异,概括所有马的共性;“山”则抽象出不同山脉的本质属性 [1] [3]。这一特性在哲学研究中表现为对本质问题的回溯,如赵汀阳提出的“逆运算”方法,通过概括性思维突破话语迷障 [4]。西方哲学汉语化路径之一是将概括性概念融入汉语语境,促进理论创新 [2]。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立足概括性思维,提炼本土问题的共性以推动学术原创 [5]。
- 表现形式
- 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3]
- 核心特征
- 反映共同属性 [3]
- 典型例子
- 马、苹果、山 [1] [3]
- 研究领域
- 哲学、语言学 [1] [3]
定义与特征
播报编辑
词义的概括性指词义不反映个别事物,而是抽象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1] [3]。例如“苹果”概括了颜色、形状等差异,仅保留可食用、果核等共性 [3]。该特性表现形式包括:
- 1.一般性: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3]
- 2.模糊性:词义概括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指边界不绝对清晰(如“高”与“矮”) [3]
- 3.全民性:被语言共同体普遍接受 [3]
哲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播报编辑
在西方哲学汉语化过程中,概括性思维帮助融合中西概念,如朱志方指出的两条路径 [2]:
- 1.翻译与表达:通过汉语重构西方哲学概念 [2]
- 2.相互解释:通过中西哲学的相互解释,促进两种哲学传统的融合与创新 [2]赵汀阳提出“逆运算”方法,强调回溯问题的概括性本源以解决思想迷路现象。例如从“我行”出发,探索哲学问题的递归性 [4]。
与中国学术体系的关联
播报编辑
谢伏瞻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提炼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5]。这包括:
- 1.立足本土实际: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5]
- 2.强化学科基础:构建反映共性的学科体系 [5]
- 3.推动理论创新:通过概括性分析促进原创成果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