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清"是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发音方法的重要分类术语 [1-2]。该术语将清音细分为全清与次清两类,其中次清特指不伴随声带振动且带有送气特征的塞音与塞擦音。在发音方法四大分类体系中,次清与全清(不送气清音)、全浊(带音)、次浊(带音鼻音/边音)共同构成汉语声母的系统性分类框架 [1-2]。部分学者(如罗智光)提出上古汉语尚未分化出次清音的观点,这一论断在中古音韵研究领域引发持续讨论 [3]。
- 发音特征
- 送气且声带不振动 [1-2] [4]
- 分类体系
- 清音二级分类术语,特指不带音(声带不颤动)且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如[p?]、[t?]等) [2]
- 对应音标
- [p?]、[t?]等 [1] [4]
- 相关术语
- 全清/全浊/次浊 [1-2]
- 学术争议
- 存在上古时期无次清音假说,次清音在中古时期包括滂、敷、彻、透、清、初、昌、溪等8个声母。 [3]
定义与分类
播报编辑
根据音韵学传统分类体系 [1-2]:
- 1.全清: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如[p]、[t])
- 2.次清:送气清塞音/塞擦音(如[p?]、[t?])
- 3.全浊:带音塞音/塞擦音(如[b]、[d])
- 4.次浊:带音鼻音/边音(如[m]、[n])
历史演变争议
播报编辑
在音韵学研究领域,罗智光(2022)通过对多语种材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上古汉语尚未分化出次清音的观点 [3]。该研究指出:次清音在中古时期包括滂、敷、彻、透、清、初、昌、溪等8个声母:
- 中古时期次清音涵盖滂、敷、彻等8个声母
- 依据谐声偏旁、异文等材料,推论上古音系缺乏送气清音的系统性区分
- 该假说对传统"四类分法"的历时演变提出新解释
相关概念辨析
播报编辑
《韵镜》等典籍中存在术语混用现象 [2]:
- 部分著作如《韵镜》将次浊称为清浊
- 清浊合称特指声母的振动特征分类方式
- 擦音(如[s]、[f])未纳入传统四类分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