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武装党卫队
- 外文名
- Waffen-SS
- 成立时间
- 1933年3月
- 别 名
- 党卫军
- 首 领
- 海因里希·希姆莱
- 解散时间
- 1945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组织前身
1934年6月希特勒清洗冲锋队时,专门从他在柏林的警卫旗队中调用2个连赶赴巴伐利亚,其他各地的“政治戒备队”也投入这场血腥的搜捕与屠杀行动。随后,希姆莱经希特勒批准后,利用所接管的冲锋队军火库的武器,进一步扩充这支武装力量。
1934年底,希姆莱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将党卫队原有的武装组织合并起来,组成“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成立“督察处”作为其统一的指挥机构。 [3]
正式诞生
1938年2月希特勒直接掌握武装部队指挥权之后,决定进一步发展这支武装力量。同年8月17日,他发布命令,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改名为“武装党卫队”,强调它“既不是武装部队的一部分,也不是警察的一部分。它是受我(指希特勒)专门支配的常备武装部队。作为这样一支部队和纳粹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世界观和政治上应按照由我为纳粹党和党卫队所确定的路线通过党卫队全国领袖来选定”。
希特勒规定,武装党卫队将用于执行“特殊的内政任务,或执行作战陆军范围内的机动任务”;当用于对外作战时,它在“军事范围内”由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指挥使用,在政治上仍然是纳粹党的一部分。该公告成为武装党卫队的正式出生证。 [3]
扩充建制
此后,武装党卫队的兵力迅速增加。1938年它仅有4个团的建制,1939—1940年间扩充到3个师:摩托化的“帝国”师、“骷髅”师和警察师,另有一个“领袖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建制),总人数达到12.5万。 [3]
由于希特勒已经控制了武装部队,不愿意以建立一支军队以外的庞大第二武装来刺激传统军人,因此武装党卫队的最高建制为师级,而没有集团军级建制,并规定其总兵力只能达到陆军兵力的5%~10%,以及控制在全国可利用人口的3%以内。
1942年底,由于损失严重,兵源不足,武装党卫队不得不从原来的志愿兵制改为义务兵制,从1943年起甚至放弃严格的“种族原则”,开始组建外籍师团。武装党卫队在规模达到顶峰时一共拥有39个师,约100万人。 [4]
作战凶残
在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的战役中,武装党卫队正式参战,在表现出较强战斗力的同时也展示出野蛮的本性。“骷髅”师曾在法国境内枪杀100名英国战俘,“领袖警卫旗队”则在其他地方对另外100名英国战俘动武,其中一部分战俘被行刑队处死,一部分被自动步枪打死,更多的则被手榴弹炸死,但有15人在混乱中逃生,总算留下了揭示暴行的活口。 [5]
1941年春,武装党卫队参加了巴尔干战役和进攻苏联的战役。当时的武装党卫队装备精良,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狂热精神,作战勇猛,但由此造成伤亡严重。同时,队员们又以违反传统军事道德标准为荣,他们行动野蛮,残杀战俘和无辜百姓,并时常居高临下地同军队发生摩擦。 [4]
指挥机构
播报编辑
在“警卫旗队”和“特别机动部队”时期,该组织的统一指挥机构称为“督察处”,于1934年底,由希姆莱据希特勒命令设立。 [3]
1940年7月,希特勒对国会发表讲话,其中高度赞扬了“英勇的”武装党卫队师和团,并向“为整个国家建立安全机制并创建武装党卫队的党内同志希姆莱”表示感谢。希姆莱趁此机会,于1940年8月将“武装党卫队督察处”改组成“武装党卫队作战指挥部”,作为其统一的最高统率机构。 [4]
成员来源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