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水利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5]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管理及水经济等水科学与水利工程技术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2]
据2025年5月阳光高考平台信息,中国全国共有93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 [3]截至2025-08-07,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8000—9000人。 [2]
- 中文名
- 水利水电工程
- 外文名
-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 专业代码
- 081101 [5]
- 修业年限
- 四年 [5]
- 授予学位
- 工学学士 [4]
- 专业层次
- 本科 [5]
- 学科门类
- 工学 [5]
- 专业类别
- 水利类 [5]
- 开设院校
- 93所(据2025年5月阳光高考平台信息) [3]
- 毕业生规模
- 8000—9000人(截至2025-08-07) [2]
设置背景
播报编辑
国家水网构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双碳目标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水电清洁能源开发、绿色技术创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智能化转型。水利水电工程不仅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
发展历程
播报编辑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属于水利类,专业代码为080801,可授工学学士学位。 [8]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仍属水利类,专业代码调整为081101,可授工学学士学位。 [7]
2025-08-0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类别、专业代码可授学位保持不变。 [5]
培养目标
播报编辑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较系统地掌握水利类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
培养规格
播报编辑
专业学制
- 学制
4年。 [4]
- 学位
工学学士。 [4]
-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4]
能力要求
-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
- 业务方面
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
(1)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2)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4)了解国家对与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6)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以及适应发展的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8)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
- 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
- 美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
课程体系
播报编辑
总体框架
-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的达成。课程设置由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确定,并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1)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工作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与各专业类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恰当数学模型和方法的选择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3)符合本专业类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4)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少于12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应由教师与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共同指导、考核。 [4]
理论课程
- 知识体系
(1)通识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基础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法律、伦理、经济管理等知识领域,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教学内容。
数学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知识领域。
自然科学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物理学、生态学(或环境学)等知识领域,还可包括化学知识领域,具体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相关基础。 [4]
(2)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基础类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类基础知识。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工程基础类基础知识包括力学、制图、测量、材料、地质、经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 [4]
(3)专业知识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包括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领域。 [4]
-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校应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上述专业知识体系中知识领域的要求,并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学校自主确定。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经济、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工程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 [4]
实践教学
-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
课程实验与实习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部分知识领域的课程实验与实习,还包括专业类课程的实验。
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不少于3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综合训练,也可对专门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课件制作、调研报告、技术总结等不能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4]
- 其他实践环节
其他实践环节包括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 [4]
教学条件
播报编辑
教师队伍
- 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5名专任教师,在7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1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4]
- 背景和水平要求
(1)专业背景
从事本专业类必修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属于相关专业类的学科专业,并有较好的学缘结构。 [4]
(2)工程背景
从事本专业类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应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 [4]
- 职业素质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具有水利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涯、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指导;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掌握水利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 发展制度环境
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 [4]
设备资源
- 教学设施
(1)专业资料
有满足教学要求的图书、期刊、手册、年鉴、工程图纸、电子资源、应用软件等各类资源。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使用档案。 [4]
(2)实验条件
实验仪器设备种类能满足各课程实验的要求,仪器设备台套数应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4]
(3)实践基地
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所能提供的实习内容覆盖面广,能满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教学要求。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覆盖面广。 [4]
- 信息资源
(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4]
(2)教材及参考书
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4]
(3)图书信息资源
提供必要的水利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50册,每年新增专业图书生均不少于2册。凡是折合在校生数超过500人的,当年进书量应不少于1000册。每种电子图书按1册图书计算。提供必要的水利类及相关学科的期刊。提供主要的专业数字资源,并具备足够的利用条件。提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及其他形式的专业信息资源。 [4]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
新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应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4]
质量保障
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4]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4]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4]
-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
培养模式
播报编辑
-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水利水电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及水利行业发展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创新能力强、国际化视野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是世界水利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本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省排名第一,并不断根据专业定位和时代发展需要,采取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机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传统水电工程为基础,同时兼顾智慧水利、城市水利、水环境保护等专业拓展性内容,不断增强专业适应性。具体培养模式如下:水利水电工程(含城市水利方向)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湖南省一流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国家一流专业)一同进行“水利类”专业大类招生;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类”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实施“大类培养”,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和工程基础课程;学生可依据个人发展需要选择“水利类”中的水电、水文或港航专业和方向进行三、四年级的学习,在多元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发展目标。 [9]
代表高校:长沙理工大学
- 基于能力塑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峡大学是一所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开办于1978年,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按照《华盛顿协议》所倡导的国际专业认证体系“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培养理念,对教学体系和育人环境进行改革,构建适用未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塑造培养体系。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总体设计、实施过程几个方面加以构建,将学生服务行业、适应行业、引领行业能力的塑造培养融入其中。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峡大学作为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坚持“双服务”办学定位,即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既重视专业素养,也关注综合素质,突出培养方案改革与生态育人环境体系设计两个方面。
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分别从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搭建教学平台、拓宽国际视野、共建教学基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改进等方面进行实施。
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搭建教学平台,完善考核方式,突出实习实践,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拓宽学生视野;以提升工科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要素+平台+项目”的未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生态育人环境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一体化·五共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 [6]
代表高校:三峡大学
发展前景
播报编辑
深造路径
考研方向: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 [2]
就业方向
水利/港口工程技术、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省级机关)、公务员(地市级机关)、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师、土木/土建/结构工程师、施工员、公务员(区县级及以下机关)。 [2]
开设院校
播报编辑
地区 | 院校 | |
---|---|---|
北京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 |
天津 | 天津大学 | 天津仁爱学院 |
天津农学院 | - | |
河北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
防灾科技学院 |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 |
河南 | 郑州大学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山东 |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济南大学 | - | |
山西 | 太原理工大学 | 山西工学院 |
重庆 | 重庆交通大学 | - |
安徽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建筑大学 |
蚌埠学院 | 皖江工学院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南昌工程学院 |
南昌理工学院 | 南昌工学院 |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 - | |
江苏 | 河海大学 | 扬州大学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 - | |
浙江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 三峡大学 | |
湖南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 |
湖南理工学院 | 湖南城市学院 | |
广东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西 | 广西大学 |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
昆明学院 | 保山学院 | |
贵州 | 贵州大学 | 铜仁学院 |
贵州理工学院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 | |
四川 | 四川农业大学 | 西华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西昌学院 | |
陕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 长安大学 | |
青海 | 青海大学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 | |
宁夏 | 宁夏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 |
黑龙江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绥化学院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
吉林 | 长春工程学院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沈阳农业大学 |
沈阳工学院 | - | |
西藏 | 西藏农牧学院 | 西藏大学 |
新疆 | 石河子大学 | 新疆农业大学 |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塔里木大学 | |
内蒙古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河套学院 |
福建 | 福州大学 | -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交通大学 |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5年5月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