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军路为北宋时期在西北地区设立的高级行政区划单位。其设立时间存在庆历二年(1042年) [2]与熙宁五年(1072年)两种记载,治所设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1] [3] [5]。辖区涵盖今甘肃省环县、庆阳、宁县和陕西省长武、武功、鄠邑区等市县以东,陕西省米脂、吴起等县以南,镇安、山阳、商南等县以北,山西省闻喜县、河津市以西南,河南省三门峡市以西地区。行政体系上领有延安府、庆阳府等三府十四州及直属军级单位,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改置为京兆府路 [5]。
- 隶属朝代
- 北宋
- 治所驻地
- 京兆府(今西安) [1] [3] [5]
- 辖区面积
- 约15万平方公里
- 设置时间
- 熙宁五年(1072年) [1] [3] [5]
- 职能机构
- 提举常平司等四司 [3]
- 沿革终点
- 金代皇统二年改置京兆府路 [5]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永兴军路的建置时间存在史料分歧:《古今地名》记载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即已设立 [2],而《西安行政区划的演变》、地理考据资料等多处记载其正式设立于熙宁五年(1072年) [1] [3] [5]。该路级建制由陕西路东部析置,持续运作至北宋末期,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被改组为京兆府路 [3] [5]。
行政区划层级
播报编辑
作为宋代路级政区,永兴军路下辖三府十四州及三个直隶军 [1] [3] [5]。其行政架构具有典型北宋特征,设置提举常平司掌管仓储、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等四司分权体系 [3]。需特别注意与同名军级行政区"永兴军"的区分:后者为短期存在的府州同级单位,主要职能为军事防御,存在时间短暂(如湖北阳新县永兴军仅存约两年) [1]。
建制变迁
播报编辑
北宋中期频繁调整辖区内属州:
- 置淳化县强化关中控制 [2]
- 撤销乾州改设醴州 [2]
-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将原属陕西路的京兆府划归本路金代初期延续该建制,至皇统二年(1142年)因政治中心东移,改制为京兆府路,标志着这一行政区划的终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