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节度使是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保障两京(长安、洛阳)战略安全而设立的军政机构,治所位于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唐时期(885年)更名为护国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至后周政权延续其建制。该节度使辖区包含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传法的重要据点,后唐时期仍是核心节镇之一 [1]。
- 设立时间
- 安史之乱后
- 别 名
- 护国节度使
- 治 所
- 蒲州(河东县)
- 历史地位
- 与长安、洛阳并称"中都"
- 延续时期
- 至五代十国后周 [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河中节度使的设立背景与安史之乱后唐朝强化中央防御的战略调整直接相关。蒲州作为治所地处黄河中游,成为拱卫长安、洛阳的军事要冲。885年更名为护国节度使后,其军事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代时期,河中节度使仍具重要战略价值。920年,原属后梁的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攻占同州后归附晋王李存勖,后唐建立时(923年)被列为十三节镇之一 [1]。
与禅宗传播的关联
播报编辑
咸通年间(860-863年),时任宰相兼河中节度使的蒋伸邀请临济宗创始人义玄至蒲州传法。其弟子存奖随行至中条山地区,后护持义玄北上魏博镇。
河中府辖区内还留有南岳法系禅僧宝彻、僧一及石头法系禅僧存寿的传法记录。蒲州刺史卫文升曾为禅僧智封建造新安国院,显示地方官员对佛教发展的支持。
行政与军事地位
播报编辑
河中府在唐代拥有"中都"的特殊行政地位,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列。治所与河中节度使衙署同处一城,形成军政合一的治理体系。
后梁开平年间(907年),朱温延续唐代旧制仍设河中节度使。至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该职官建置随中央政权更迭而持续存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