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8岁读书,曾以洪秀全为师。先后五次参加童试,均不第。21岁在乡里任塾师,最先参加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因除去馆中孔子、文昌帝君牌位,遭舆论谴责,被长兄逐出家门。“天京事变”后,洪仁玕加入太平军,即被封为干天福,进干天义,加九门御林主将,后晋封干王。洪仁玕至天京后,即备陈方略,撰成《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的治国建议,进行多方面改革。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加强了对天京的围困,洪仁玕力主东征苏、杭,诱敌往援,然后回师以解天京之围,又在朝堂会议上提出先取上海,再沿长江而上。同治元年(1862年),洪仁玕败于宁国。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失守,洪仁玕从湖州往广德迎幼天王,护之入江西,九月在石城被俘,十月二十五,后被杀于南昌。 [3]
- 全 名
- 洪仁玕【gān】
- 别 名
- 谦益(小名)
- 号
- 吉甫
- 封 号
- 干天福→干天义→干王(全称“顶天扶朝纲开朝王宗干王福千岁”) [16]
- 所处时代
- 清朝(太平天国)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官禄布村
- 出生日期
- 1822年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早年经历
清道光二年壬午正月廿九日(2025-08-06)戌时,洪仁玕出生于广州花县官禄布村。父洪名扬,母温氏,他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五。 [17]他8岁时便入私塾读书,习举子业。 [18-19]他和远房族兄洪秀全感情很好,形如亲兄弟,而且洪秀全还有可能在私塾里做过洪仁玕的先生。洪秀全生瘴病的时候,当时十六岁的洪仁玕便是拜访洪秀全的人中最虔诚的一个。 [7]
约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年17岁的洪仁玕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后又再作尝试,但都名落孙山。 [20]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仁玕在家乡设帐授徒,以维持生计,成了一名乡村塾师。 [18]同年,其族兄洪秀全在广州读了《劝世良言》,创拜上帝教,并返回官禄布村传播,洪仁玕和冯云山成为洪秀全最早的信徒。洪仁玕将馆中所立孔子、文昌以及家中所立灶君、牛猪等偶像全部扫除 [21],并和洪秀全诗云:“全能天父是为神,木刻泥团枉认真。幸赖耶稣来救世,吾侪及早脱凡尘。”此举在当地引起非议,由于撤去了书塾中的孔子牌位,导致学童星散,洪仁玕丢了职业。为此,他惹恼了自己的兄长,不仅挨了棍棒,还被撕破衣服,逐出家门。洪仁玕就此申辩道: “我是不是老师呢?孔夫子死了许久,怎能再教人呢?你为什么迫我拜他呢?” [22]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见在本乡难以传教,便偕冯云山远游他乡,洪仁玕未同行。不过他也离开了官禄布村,来到西北方向的邻县清远教书,一方面允许拜孔子以掩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暗中发展教徒50余名。后洪秀全返回家乡,常与在清远的洪仁玕联系,并向他吐露反清排满的思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春,洪秀全和洪仁玕来到美国南浸会传教士罗孝全设在广州的教堂学道。他们受到了罗孝全友好的接待。两人在教堂学道约一个月后,鉴于洪秀全提出了受洗入教的请求,罗孝全便派周道行等二人随洪秀全、洪仁玕返乡,以考察洪秀全的情况。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洪秀全持肯定态度。在官禄布逗留数日后,洪秀全等同返广州。洪仁玕则因觉察到罗孝全的另外两名黄姓助手正设法阻止其他人受雇于教堂,以保住自己的位置,故而觉得没趣,便留在家中研习医术。洪秀全果然未能受洗,便重返广西,与冯云山会合。 [23]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洪秀全再次回到花县,冯云山亦与之会合,决意起义,洪仁玕与洪秀全时有接触,并从其口中得知拜上帝教在广西传播的成功。六月,洪、冯二人返桂,洪仁玕设法为他俩筹措了盘缠,嗣后也还保持着联系,但他终未追随洪秀全而去。 [25-26]
响应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仁玕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仍落榜。此时的广西,各地上帝信徒与官府、团练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起义已呈一触即发之势,终于在年底爆发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就在发布团营起义命令的前夕,洪秀全曾特地派江隆昌等驰赴广东接自己的亲属。此时,洪仁玕仍在清远,为友人挽留,未随众人一道赴桂。 [26-27]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夏,随着起义的节节胜利,广东官府开始捉拿洪秀全亲属,洪仁玕在家乡难以立足,偕同亲友约50人前往广西。抵达浔州蒙圩镇后,众人才得知太平军巳拔营而去,而官府正在追杀所有与起义军有牵连的人。洪仁玕只好让同行的40余人返回广东,他和另外三人则打算穿越乡村腹地,指望能侥幸赶上起义军。但由于官府厉行搜捕所有的游民和可疑者,洪仁玕担心落入其手,便改姓为侯,转而返乡。途中巧遇几位侯姓赶路人。一个侯姓富人误以为洪仁玕是同一宗族中的一名寒士,便慷慨相助,将他请入古城村家中款待了一整月,临别时又厚赠钱物。等洪仁玕回到官禄布,发现祖坟被掘,族人出逃,自己也被迫投到清远友人处躲避。适逢冯云山的妻子练氏也携子逃到清远,洪仁玕便带着冯云山的子侄二人再次入桂,无奈沿途官府的把守和盘查比上次还要严密,只好又折回广东。在此期间,冯妻被捕,后被押往广州。洪仁玕一行三人遂再作入桂努力,最终仍无功而返。 [27]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清咸丰二年)春,江隆昌在清远西南的谷岭号召拜上帝教信徒起义,旋即失败。洪仁玕等10余人亦准备参加,但他们赶到谷岭时起义已被镇压,遂被被附近的山民五花大绑关押起来,准备移交给官府。众人抱怨洪仁玕劝其入伙,以致蒙遭此难。洪仁无言以对。未几,他设法挣脱了绳索,并悄然替身边人松了绑。夜幕降临后,一行人夺门而出,冒雨狂奔入山。洪仁玕及投奔太平军的计划一再受挫,众亲友因他而罹难,且眼下又无处藏身,一时痛不欲生,便解下腰带,打算自缢,后在同伴的劝阻下才作罢。第二天,当洪仁开在灌木丛中小憩片刻醒来时,发现同伴已暗自离去。此后,他白天藏匿在树丛中,夜间赶路,有一次险些被搜捕者发现。在山丛中粒米未进藏了4天4夜后,洪仁玕终千拖着极度疲乏的身体入住一近亲家。该亲戚将他领到一山洞中藏了6天,并给了他一些盘缠。洪仁玕遂搭船来到与香港毗邻的新安县,打算投奔居住在该县李朗的洪氏宗族远亲。然而,该地也有洪氏族人因赶赴谷岭而生死未卜,他们的家属迁怒于洪仁玕,欲将他交给官府,后被一族中耆老劝阻。该耆老膝下有一个叫洪升的孙子与洪仁玕结交,并于4月将他带到香港,将他介绍给了巴色会传教士瑞典牧师韩山文。他虽提出受洗入教的请求,但不久后因无法在香港谋生而前往东莞,投奔好友张家修,在其家塾“永培书屋”授徒暂避。 [27-28]
漂泊各地
在东莞隐居一年后,洪仁玕又潜入清远境内,在此遇到自己之前发展的拜上帝教信徒李正高。两人决定结伴去寻求传教士的庇护。几经周折,洪仁开终于在新安布吉寻访到韩山文牧师。他再次向提出了受洗入教的请求。遂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清咸丰三年)9月20日由韩山文施洗。出千安全的考虑,韩山文又将他带回香港,并托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替他找了一份教传教士中文的差事。同时,他还向韩山文详细讲述洪秀全起义始末,韩善文用英文写成《洪秀全之异梦和广西叛乱的起源》(太平天国起义记),成为研究太平天国早期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28]
不过,对洪仁玕来说,香洪并非久居之地,他投奔韩山文的本意只是为了暂避风头,然后再设法投效已定都金陵(即天京)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甲甲寅四年(1854年,清咸丰四年)5月4日,在韩山文的安排下,他和李正高等一行3人乘船离开香港,拟取道上海前往天京。他们乘轮船抵达上海后,用韩山文的介绍信找到位于英租界的伦敦布道会上海差会,指望该会牧师麦都思能设法送他到天京。麦都思将洪仁玕一行安顿在教会医院住下来。此时,上海县城已被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了半年多,清军则在城外层层设防,双方对垒,战事时有发生,上海到天京之间的水陆交通要道也均被清军封锁。麦都思认为此行过于冒险,劝洪仁玕打消这一念头。洪仁玕不甘心,又求助于上海小刀会。小刀会起义军虽然遥奉太平天国正朔,但不敢轻信洪仁玕是天王洪秀全之弟,故也拒绝相助。洪仁玕只好暂时落脚在麦都思处。在沪期间,洪仁玕在麦都思处进一步研习了基督教教义。每天早餐前,他都与麦都思一同阅读《圣经》一小时,在麦都思的指导下,洪仁玕完成了对《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的注解工作。同年冬,眼见赴天京无望的洪仁玕被迫离沪返港。 [28]
洪仁玕赴沪不久后,韩山文即去世,故此次返港时庇护他的人是理雅各。洪仁玕被理雅各所属的伦敦会香港分会接纳后,起初担任湛约翰牧师的中文教师,不久又被任命为该会的布道师和传教士助理,每月领取10块银元,虽低于公务员和买办,但高于一般的华警和华工。他广泛参与伦敦会的各种传教活动,诸如在教堂里布道,到监狱探视囚犯,赴伦敦会传教医生夏士毕新近在皇后大道开设的诊所向病人宣讲福音,在英华书院讲授中国文史,其为人与表现受到周围人的交口称赞。同时,他还协助理雅各翻译、注释中国典籍。洪仁玕与理雅各建立起深厚友谊,成为唯一一个理雅各一起散步时互相用手臂搂住对方脖子的中国人。 [28]
辅佐秀全
洪仁玕在香港期间,始终未能忘怀投奔洪秀全,理雅各则坚决反对洪仁玕这种想法,要他“安静地留在香港做名布道师”。太平天国戊午八年(1858年,清咸丰八年)1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洪仁玕随理雅各前往广州设堂传教。3月,理雅各因故返回英国,临行前又特地告诫洪仁玕留在香港,不要去参加太平军。其时,适逢洪仁玕72岁的老母病逝,鉴于”为子道终",洪仁玕更加坚定了追随洪秀全的信念,“以尽臣道弟道”。另一名伦敦会传教士湛约翰见无力劝阻,加之一直想到太平天国境内的城市开设教堂,便只好放行,并以教会的名义赞助了其盘缠。洪仁玕将家小依旧留在香港,交由同族兄弟洪世甫照看。伦敦会允诺每月发给其家眷7块银元的牛活津贴,以10个月为限,或直到洪仁玕本人能够自行供养时为止。5月,洪仁玕离开香港,前往天京。他先扮作江湖医生,由水路潜抵广州。接着,自广州穿越偏僻的乡村北上。清军饶州将领蔡康业手下有一郑姓水师哨官,系广东人,洪仁玕通过这一层关系在饶州清营落脚,在此办理文案兼教读,后又转赴湖北黄梅一带。然而,由千战局变化太快,当洪仁玕赶到黄梅时,太平军已弃城而去。值此困顿之际,恰逢清黄梅知县覃瀚元的侄儿患头风症,请洪仁玕入治。结果洪仁玕平素所习的医术派上了用场,居然手到病除。覃瀚元重金酬谢洪仁玕,并又意推荐洪仁玕到即将由广东人出任知县的罗田县当差。洪仁玕假意应承后,以所得酬金购办货物,改扮成行商,搭船顺江而下,直奔天京。行至安徽辰塘河时,已进入太平军地盘。洪仁玕向守将黄玉成通报了姓名及其来意,并取出藏在衣襟夹缝中的履历递上。黄玉成便亲自领洪仁玕赶往天京,于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清咸丰九年)4月22日抵达了天京。 [29]
洪秀全当时正处于“天京事变”后青黄不接、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见到了阔别十年的洪仁玕,彼此悲喜交集,在询问了洪仁玕这几年漂泊香港等地的经历后,见其见识甚广,才学异常,不禁大加赞赏,当下封其为干天福。5月8日,又晋封其为干天义,加护京主将衔,三天后改封九门御林开朝精忠军师干王,赐福千岁同八千岁,登朝出入八炮,妻封王娘,子封嗣君,府称天府、称殿。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后曾降诏永不封王,此次为未立寸功的洪仁玕破例,令诸将不服。洪仁玕恐军心散乱,便具本屡辞。洪秀全不允,下诏抚慰,称“风浪暂腾久自息”,并召集群臣,令洪仁玕登台受印。洪仁玕在文武百官面前侃侃而谈,众人见洪仁开谈吐不凡,口若悬河,便称之为“文曲星”。朝中文官尤为叹服,纷纷进言道:“孔明进而关张不服,韩信将而樊哙有言,此等不足以阻殿下也。”为了稳定军心,洪仁玕主动上书,保奏声名最显、忠勇超群的陈玉成为王爵。洪秀全准奏,赐封陈玉成为英王,并下令“内事不决问干王,外事不决问英王,内外不决问天王”。;随后,又加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从而安抚了这班武将。至此,太平天国第二代领导中枢正式确立,且诸王”各有奋兴之志”。 [29]
洪仁玕受天王重用,很想有所作为。根据他对世界大势、西方文明的了解,写了一部《资政新篇》,进呈天王,主张接受西方文明,走西方强国富民之路。经天王批准刊行,成为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和珍贵典籍。洪仁玕又撰《颁新政宣谕》《克敌诱惑论》《兵要四则》等文,合刊为《干王洪宝制》。
在进入天京前,洪仁玕从未接触过军事,但干王、天朝精忠军师的重任,却使他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的主要策划者。他到达天京时,正值长江上游军事吃紧,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正觊觎安庆,清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军务张国梁统率的江南大营又以长墙、深濠围困天京,形势危殆。洪仁玕认为在此情势下,“必向湖、杭虚处力围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必获捷报。”忠王李秀成用此计,与堂弟、左军主将李世贤分攻杭州、湖州。和春等果然分兵回救,诸将遂破江南大营,立解天京之围。
闰三月二十一日,洪仁玕又提议东进攻取长江下游的苏州、常州一带,然后回师西征,两路大军分由长江南北两岸进军,合取湖北,以稳定大局。四、五月间,太平军占领苏、常。八月,开始西征,初期进展顺利,但由于主帅陈玉成、李秀成决心不足,打到武汉外围后先后自动撤退,西征功败垂成。十月,洪仁玕在香港时的故交、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容闳到天京拜访洪仁玕,提出聘用各部行政顾问、创办银行、设立实业学校和陆、海军学校、建设一支良好军队等多项建议,洪仁玕表示赞同,但谓尚需与在外统兵者协议才可实行。容闳失望离去。
兵败身死
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洪仁玕率军自天京出发,图解安庆之围。四月间,在安徽境内与清军多次交战,均失利,退守桐城。旋回天京,因安庆失陷被革职,不久复职。同治元年(1862)上半年,洪秀全因某事对洪仁玕不满,令其将所掌外交事务移交章王林绍璋。此时洪仁玕的权力已大不如前。五月,他率军赴援安徽宁国府(今宣城县),屡战不胜,宁国陷落。同治二年(1863),洪仁玕受洪秀全顾命,扶助幼天王洪天贵。年底,奉命出天京,催兵解天京之围,但各处军队多不应命。
同治三年(1864)四月,洪仁玕集合数处驻军,驻安徽广德州(今广德县)。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陷落,幼天王出城南走,洪仁玕迎入广德,旋随幼天王往湖州(今吴兴县)附堵王黄文金。幼天王仍以洪仁玕为军师。洪仁玕与黄文金筹议放弃湖州,赴江西会合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军,西上湖北,会合扶王陈得才大军,扰荆襄,取西安。七月二十七日,洪仁玕、黄文金等弃湖州西上,二十八日到达广德,转走浙江昌化县。时侍王等军已南下,消息隔绝。八月初五日,黄文金在昌化病死,军心渐散。洪仁玕奉幼天王南走,九月初九日到达江西石城县,当晚被清军席宝田部追袭,全军惊散,洪仁玕被捕,幼天王亦于九月二十五日被俘。洪仁玕被捕后作自述,表示当取法文天祥,为太平天国尽忠。十一月二十三日,洪仁玕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政治
- 政治纲领
洪仁玕的政治纲领没有逾越君主制度。但是,对于西方国家的“邦法”、“国法”的了解,蒙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接受了杨韦内讧的惨痛教训,赋予他的政治主张以新的内涵。洪仁玕希冀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他反对“据立”的“结盟联党”,因为这只会引起严重的消极后果,使得“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持之端”,形成“弱本强末”、“假公济私”的祸患。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则必得加强中枢的实力,同时,“朝发夕至”的火车、轮船及“以泄奸谋”的新闻纸都是这种政治体制赖以存在的重要手段。当然,洪仁玕的“权归于一”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主义因素。他认为“上下情通”极为重要,可使“中无壅塞弄弊者”。此外,还需十分关注“由众下而达于上位”的问题。他为此提出“以收民心公议”的“新闻馆”和“暗柜”,作为通达的中介。 [14]
- 改订历法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清咸丰二年壬子),太平天国历法(太平天国称为“天历”或“新历”,以下简称“天历”)得以在其朝内军中及其占领区颁行。己未九年(1859年,清咸丰九年己未),洪仁玕来到天京,对天历作了一次较大的“改订”。 [11]
- 法治思想
洪仁玕的法制思想,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洪仁玕所处的时代,正是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 [13]
文化
- 乡村文化
洪仁玕开启了乡村文化建设之端绪,提出了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主张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改造中国。在洪仁玕眼里,中国的农民虽然勤俭诚朴,但“具为愚夫愚妇”。若要靠他们建立太平天国的“新天新地新世界”,就必须彻底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他极力主张“革阴阳八煞之谬,除杂教九流之弊”,“焚去一切惑民之说”。 [12]
以西方基督教文化取代传统的儒道释文化,以期打破套在农民脖子上的封建的精神枷锁。他严厉地批判了封建顽固派把西方科学技术视作“奇技淫巧“的陈腐观念,重申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观念,即“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在《资政新篇》中,他以专节阐述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的问题,提出要破除中国封建旧文化、旧风俗,严禁各种陋习,如男子留长指甲、女子喜缠足、琐屑于仪文、养鸡斗蟋、打鹌赛胜,等等。他说这些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只有那些代表着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火船、火车、钟表、电火表,等等,才是真正的“有用之物”。 [12]
- 新闻思想
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设立新闻机构(新闻馆)、发行新闻纸、建立新闻从业者队伍(兴各省新闻官)、允许新闻商业化经营(准卖新闻篇)、给予新闻从业者自由(不受众官节制)、强调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性品诚实不阿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等一系列主张,粗略地构建了一幅新闻事业的美好愿景,并从服务政治的角度阐明了新闻的社会功能。为此,不少学者将洪仁玕誉为“中国第一个提出新闻理论的人”,中国新闻理论的创始人”。 [15]
经济
在经济方面,洪仁玕提出的政策大体仿效西方。他主张发展工业,“兴器皿技术,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并“限制他人仿作”。他重视采掘业,“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盐琥珀壕壳琉璃美石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大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也。”他还主张“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孚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之利”。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洪仁玕关注金融、财政、邮政、保险等举措:“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赀契式禀报人库,然后准领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贷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邮政不可轻视,应“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长变,物价低昂。??邮亭由国而立,余准富民纳饷禀明而设”。亦需“兴市镇公司,主官严正,以司工商水陆关税”。西方的保险事业,显然引起了洪仁玕的关注:“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凡物宇人命货物船等有防于水火者,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赢其所奉。” [14]
社会
关于一些迫待解决的社会陋习,洪仁玕的主张显然受到了西方的观念与举措的影响,他谴责人口买卖和蓄奴现象,认为“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生女难养,准为女伺,长则出嫁从良”。收养他人子女,“不得作奴视之”。他允许“雇工”、“女伺”存在,但准备立法消除人口买卖和蓄奴。至于其他的社会陋习,他也建议禁绝:“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先要禁为官者,渐次严禁在下,绝其栽植之源,遏其航来之路。”∞还须“禁庙宇寺观??藉其资为医院。又要禁演戏、修斋建醮??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于民生实事”。此外,更须“革阴阳八煞之谬,名山利薮,多有金银铜铁锡煤等宝。??动言风煞,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可不惜哉”。洪仁玕认为革除陋习能够“拯民出于迷昧之途”。而“大有利于民生国用”。 [14]
关于医疗卫生事业及市政建设,洪仁玕亦曾论及:“兴医院,以济疾苦。”至于“屋宇之制”则应“坚固高广”,无需“雕镂刻巧”。街道应当直捷,“新造”及“再建重新者”以之为范,旧路“亦可改直”。 [14]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2]
《太平天国史》的作者罗尔纲评价:洪仁玕有着青年人的敏锐观察力,中华男儿的爱国热忱,他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了然于胸。他能看出中国的危机,对于如何始能振兴中华,将来以何种方案去辅助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都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探索。 [9]
《剑桥中国史》中评价:他的研究从神学到西方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不但使他成为太平天国领袖中文化最高的人,而且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10]
主要著作
播报编辑
洪仁玕多才多艺,有较高的古典文化修养,又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作诗文多是他投身革命的实录,雄浑豪放,颇有气势。在著作《资政新篇》及《戒浮文巧言喻》等中,反对僵化的桐城古文和腐朽的科举时文,主张切实明透,通俗浅近。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把他的政治主张分为“设法”、“用人”两个方面。“用人”方面,他提出“用人察失”,“禁朋党之弊”,主要是针对当时太天平国在内讧之后上下离心、信仰崩溃、信心涣散而言,意在加强中央领导权。“设法”方面,他提出“以风风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三种方法,主张“自上化之”,革除腐败,而着重立法,并举英、美、法等国为例,要求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走富国强兵之路。此外,还列举了二十八条应兴应革事项,包括发展交通、办理邮政、开采矿藏,兴办水利,奖励制造,开办银行与保险,普设乡官乡兵,设立新闻官,建立公库和税务机关,严禁贪污,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奖励慈善事业,禁止迷信,禁止饮酒及吸黄烟、鸦片,禁止溺婴、买卖人口及使用奴婢等。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在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中国工作。他甚至提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可以说,他是当时(不仅仅是太平天国,也是整个中国)最为了解西方、了解世界,开明、务实的思想家、政治家之一。洪秀全在多数条文下,都批示“此策是也”,命令“遵刻颁行”。但由于社会条件未趋成熟,又处在敌我对峙的战争状态而不可能付诸实行,只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典籍。
其他著作还有《军次实录》、《英杰归真》、《诛妖檄》等。 [8]
遗留诗作:
其一:
其二:
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足跟踏破山云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其三:
其四:
北狄原非我一家,钱粮兵勇尽中华;诳吾兄弟相残杀,豪士常兴万古嗟。
And now in parting one word more,
One pleasurable thought outpour。
Though our kingdom’s passed away,
It will live again another day。
参考全译为:“临终有一语,言之心欣慰;我国虽消逝,他日必复生。”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长子 | 洪奎元 [24] | 当天京被围急时,参加保卫天京会议。天京陷落后,逃往广东,避入教会学校李朗书院,后乘船逃往美洲,成为最早的美洲华人之一。 [24] |
次子 | 洪兰元 | 不详 |
三子 | 洪芝元 | 不详 [9] |
影视形象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