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本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术语,指采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或版本拼配形成完整书籍的出版方式 [2-3]。其名称源自僧服“百衲衣”的借喻,意指通过补缀残卷集腋成裘。历史上,清初宋荦曾以宋、元刻本拼配《百衲本史记》,近代傅增湘则以多种宋刻本合成《百衲本资治通鉴》,而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实践。这种出版形式既保存了古籍原貌,又推动了版本学中校勘、辨伪等研究体系的发展 [1] [3]。
- 定 义
- 拼合多种版本的古籍整理方式
- 名称来源
- 借喻僧衣补缀之意 [3]
- 典型特征
- 保留原版残卷的版本差异 [2]
- 出版实例
- 商务印书馆《二十四史》 [2-3]
- 相关学科
- 版本学核心术语 [3]
定义与起源
播报编辑
百衲本作为版本学术语,特指通过汇集同一古籍的不同残卷或版本拼合而成的完整书籍 [2-3]。“衲”字原指僧衣的补缀工艺,引申为对散佚古籍的整合保存理念 [3]。这种出版方式既体现对古籍原始形态的尊重,又解决了单版本残缺不全的难题。
历史实践
播报编辑
清初藏书家宋荦首次实践此概念,结合两种宋刻本与三种元刻本拼印《百衲本史记》。近代版本学家傅增湘延续此法,以七种宋刻本拼配完成《百衲本资治通鉴》。20世纪商务印书馆集大成之作《百衲本二十四史》,通过比对宋元珍本、补缀缺漏,成为古籍整理的典范 [2-3]。
版本学意义
播报编辑
百衲本的制作过程涉及:
- 1.多版本校勘对比
- 2.残卷补缺技术
- 3.版式统一性处理这种实践直接推动版本学形成系统的校勘方法论,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异同,为古籍真伪鉴别、版本源流考订提供实证依据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