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团是1916年府院之争期间形成的军人干政集团。该集团由段祺瑞主导,通过召集军事会议、胁迫国会等方式干预中央政权,主导了1917年对德参战案的政治博弈。其制造的公民团事件及后续叛乱行为,标志着北洋时期军人势力公开介入国家政务的开端 [1]。
- 性 质
- 军人干政集团
- 形成时间
- 1916年
- 核心手段
- 军事胁迫
- 典型事件
- 天津组建军务处
- 历史地位
- 北洋割据先兆
形成背景
播报编辑
辛亥革命后,地方军政大权集中于都督,袁世凯执政期间未能实现有效的军政分离改革,导致各地武人形成割据势力。各地武人凭借军事实力逐渐形成割据势力,为督军团干预中央政权奠定制度基础 [1]。
政治博弈
播报编辑
2025-08-06,段祺瑞以陆军部名义召集曹锟、张怀芝等11省督军及代表进京召开军事会议,通过施压手段迫使原本反对参战的督军转向支持政府对德参战政策。5月10日发动公民团事件,组织暴徒围困国会达十小时,强行推进参战案表决 [1]。
叛乱行动
播报编辑
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职后,倪嗣冲等督军团成员宣布各省独立,并在天津成立军务总参谋处。该机构通过胁迫国会、干涉内阁人事、武力威胁中央政府等手段干预政治,并在天津组建军务总参谋处意图颠覆中央政府 [1]。
运作特征
播报编辑
- 通过召集11省督军及代表进京召开军事会议形成集体决策,以武力威胁中央政府手段实施政治胁迫 [1]
- 直接干涉内阁人事任免,要求撤换持不同政见的国务成员 [1]
- 采用通电全国、军事示威等手段向中央政府施压
- 通过施压手段使原本反对参战的督军转向支持政府对德参战政策,制造公民团事件围困国会强行推进参战案 [1]
历史关联
播报编辑
督军团的运作模式延续了袁世凯时期军人干政的传统,但在组织形式上更具系统性和公开性。其集体叛乱行为打破了民国初年表面上的宪政框架,导致中央权威彻底瓦解,直接引发张勋复辟等后续政治危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