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是管理科学领域指通过系统化整理与规范科学术语推动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该概念的实践核心在于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建立科技名词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如《学术出版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等方式,保障知识传承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1] [3]。民族学与文化学领域审定工作显示,截至2024年科技名词审定已覆盖学科核心概念,形成反映中国学术界知识生产水平的术语体系 [2]。国家层面将科技名词规范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支撑,其功能涵盖学术交流、教育出版和学科建设三大领域 [1]。
- 发布时间
- 2025-08-04
- 审定机构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1]
- 上线时间
- 2016年(术语在线平台) [3]
- 相关标准
- 《学术出版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 [3]
- 核心功能
- 学术交流、教育出版等 [1]
定义与内涵
播报编辑
知识积累作为管理科学技术名词,特指通过科技名词规范化实现知识的体系化沉淀与传承。其实质是通过术语审定构建标准化概念框架,确保学科知识的准确继承与发展,《管理科学技术名词》将其列为学科建设基础环节 [3]。
科技名词规范化作用
播报编辑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主导建立覆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综合术语体系:
- 形成包含200余学科的专业名词数据库,保障知识传播的标准化
- 通过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消除跨区域学术交流障碍
- 构建术语在线平台(含100万条规范术语),实现知识资源的数字化共享 [1] [3]
民族学审定工作显示,截至2024年学科名词审定覆盖率超过95%,专家评审机制确保术语释义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2-3]。
实施路径与成果
播报编辑
知识积累的具体实施包含三个维度:
- 1.制度保障:国家层面推行科技名词立法,建立从术语审定到出版应用的全流程规范体系
- 2.技术支撑:开发术语知识云平台,集成智能检索、语义关联等数字化工具
- 3.行业协同:联合教育部、中科院等机构推进术语规范在1700余种学术期刊的常态化应用 [1] [3]
2024年民族学名词审定案例表明,该机制成功实现:
- 收录1200个核心术语
- 建立包含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子领域的术语架构
-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 [2]
战略价值
播报编辑
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纲要:
- 支撑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 促进交叉学科发展,近五年新增50个交叉领域术语集
- 服务文化强国战略,通过术语体系传承中华科技文明 [1-2]
2015年颁布的《学术出版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将术语规范纳入质量管控,确保知识传播的可靠性 [3]。
相关平台与标准
播报编辑
术语规范化工作依托两大载体:
- 术语在线平台:集成多语种对照、学科导航等功能
- 行业应用标准:包含科技报告编写、专利文书撰写等技术规范
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高校将术语规范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知识积累的长效机制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