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态度是美国先进科学协会1985年在《2061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包含好奇心、尊重实证、批判思考、灵活性及对变化世界敏感等五项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儿童基本科学素养 [1]。
该术语的具体内涵包括:好奇心体现为善于提问并寻求答案;尊重实证要求主动考虑冲突性证据;批判思考强调权衡观察结果并评价事实;灵活性表现为接受经证实结论并修正自身认知;对变化世界敏感则指向尊重生命与环境的自觉意识 [1]。
这一概念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首次系统阐述后,2006年PISA测试首次将其纳入科学素养评估框架,涵盖科学兴趣、科学探究支持及环境责任三个维度。2015年PISA评估扩展为科学与技术兴趣、科学探究方法重视等维度,2025年进一步衍生出科学身份概念。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均将科学态度列为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2-3]。
- 中文名
- 科学态度
- 出 处
- 美国先进科学协会1985年提出
- 态度数量
- 5个方面
- 分 布
- 在西方国家很少见到用科学精神
1.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
2.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
3.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
4.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
5.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对照一下,和蔡德诚先生提出的科学精神的六个方面大致一致,可以在科学教育中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具体标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