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是以术语体系为载体的科学认知基础,通过定义、定律等教学手段形成系统性知识框架。其层级涵盖原型术语、类术语、初术语和行业用语,具有构建学科范式与推动理论修正的双重功能 [1]。典型科学概念包含物质结构、能量守恒等14项基础定律定理,其中既有宇宙微粒构成等物质本质的揭示,也涉及遗传进化等生命科学原理的阐释 [2]。
- 所属领域
- 科学术语体系
- 形成途径
- 定义教学/定律推导
- 核心属性
- 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
- 分类体系
- 4层术语结构
- 功能定位
- 知识固化/认知建构
- 认知层级
- 前科学→规范科学
术语生成机制
播报编辑
科学概念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术语化:下定义赋予日常词汇专业内涵,如将"力"定义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量;隐喻化借助相似性构建抽象概念,如用"波粒二象性"描述微观粒子的特性 [1]。
术语体系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
- 原型术语:前科学阶段的通俗名称(如民间形容雷电现象)
- 类术语:半科学化过渡称谓(如早期化学中的"燃素说")
- 初术语:新概念的规范称名(如"量子纠缠")
- 行业用语:接近术语但尚未完全规范化(如工程领域的特定表达) [1]
分类体系构建
播报编辑
2020年提出的科学大概念分类框架包含:
- 物质结构类:宇宙物质由微粒构成、生物由细胞组成
- 能量守恒类: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能量转换总量守恒
- 地球科学类:地球构造影响地表气候、太阳系属银河系微小部分
- 生命科学类: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生物多样性源于进化
- 科学方法论:科学主张现象必有因果关系、科学解释基于当前最吻合事实 [2]
功能与作用
播报编辑
术语体系在科学认知中具有双重属性:
- 知识固化:通过定律定理形式固定研究成果,如将牛顿运动定律表述为数学公式
- 认知建构:构建理论框架解释现象,如在遗传学中建立"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模型
学科发展阶段可通过术语体系成熟度判断:
- 前科学阶段:原型术语占主导(如古代天文学中的"天圆地方说")
- 范式形成期:初术语系统化(如相对论时空观术语群)
- 科学革命期:术语重新定义(如量子力学对"观测"概念的扩充) [1]
教学应用实践
播报编辑
科学概念教学着重培养两种能力:
- 术语解析:理解定义式陈述(如密度=质量/体积)
- 定律应用:运用原理解决问题(如使用能量守恒公式计算机械效率)
2020年提出的教学框架将14项核心概念分为:
1.宇宙物质由微粒构成;
2.物体可远程相互作用;
3.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能量转换总量守恒;
5.地球构造影响地表气候;
6.太阳系属银河系微小部分;
7.生物由细胞组成;
8.生物依赖或竞争获取物质能量;
9.遗传信息代代相传;
10.生物多样性源于进化;
11.科学主张现象必有因果关系;
12.科学解释基于当前最吻合事实;
13.科学知识可转化为技术产品服务于人类;
14.科学应用涉及伦理社会影响 [2]
演变与发展
播报编辑
科学概念的完善呈现动态特征:
- 重新定义:如"质量"从牛顿力学中的常量发展为相对论中的动态量
- 体系重建:元素周期表随新元素发现持续扩展层级结构
- 范式迁移: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天文模型颠覆式变革
术语演变反映认知深化过程,例如:
- "燃素"(原型术语)→"氧化反应"(初术语)
- "以太"(类术语)→"电磁场"(规范术语) 此类演变标志着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