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站直啰别趴下
- 外文名
- Stand Up, Don't Bend Over
- 类 型
- 喜剧
- 出品公司
- 西安电影制片厂
- 制片地区
- 中国
- 拍摄地点
- 中国山东青岛市
- 导 演
- 黄建新
- 编 剧
- 黄欣
- 主 演
- 冯巩、牛振华、达式常
- 片 长
- 110 分钟
- 上映时间
- 2025-08-07
- 对白语言
- 普通话
- 色 彩
- 彩色
剧情简介
播报编辑
清晨,张永武与高文发生口角,当听说高文在作协工作时,张永武马上露出笑脸,因为说不定高文将来能帮他写状子。张永武又弄来一条狼狗,搅得四邻不安,邻居刘干部告发了他,警察连狗带人一齐带走了。张永武回来后与老婆一起与刘干部大闹一场,高文给警察打电话才平了此事。
不久,张永武辞了工作,养起了龙鱼,自封经理。生意越来越红火,刘干部觉得无赖能发财定是搞歪门邪道,遂派女儿一个任务,打进公司内部,摸清底细,结果又闹出一系列笑话。
张的公司遇到了新困难,鱼食短缺,贴出了有偿收购的告示,刘干部让水库工作的妻弟把张的鱼食全包了。不出面却从中提钱。张的合资公司成立了,他邀请邻里宴请了一次,似乎前嫌尽释。张永武想占用高文的房子用来养鱼,迫于张的无赖行径,高家只好匆匆搬走 [2]。
演职员表
播报编辑
演员表
参加演出人员 | 陈兴中、姚卓玺、张德安、李金榜、金馥丽、韩炳杰、吉军、胡月、钱明、马载均、郭贵茂、穆丽燕、张宝庆、赵昭、钟玉萍、刘青 |
职员表
演奏 | 西安音乐学院管弦乐队 |
指挥 | 张大龙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3]
角色介绍
播报编辑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1] [4-7]
幕后花絮
播报编辑
- 该片摄制组各部门聚在一起讨论创作问题时往往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吵得招待所的其他客人敲墙抗议 [8]。
- 该片在夏天时要拍春天的戏,为防止蝉鸣声导致穿帮,录音师经常要爬树打知了 [8]。
- 高作家与张永武初次见面时,张问高在哪儿工作,高说是“作协”,张说“做鞋的?”。这段台词原来高的台词是“文联”,冯巩临时改为“作协”,牛振华灵机一动说“做鞋的?” [7]。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结果 | |
---|---|---|---|---|
1993年 |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9] | 最佳女配角 | 傅丽莉 | 提名 |
最佳剪辑 | 张晓东 | 获奖 | ||
第十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10] | 最佳男配角 | 冯巩 | 获奖 | |
第四届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 [11] | 学会奖 | 冯巩 | 获奖 | |
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12] | 最佳影片 | 《站直啰别趴下》 | 获奖 | |
“永乐杯”上海影评人奖 [13] | 1992年十佳影片 | 《站直啰别趴下》 | 获奖 | |
1992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14] | 优秀故事片 | 《站直啰别趴下》 | 获奖 | |
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15] | 影评人评选十大华语片 | 《站直啰别趴下》 | 获奖 | |
第六届中时晚报电影奖 [15] | 大陆电影推荐奖 | 《站直啰别趴下》 | 获奖 | |
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节目声音学会奖 [17] | 电影节目三等奖 | 《站直啰别趴下》 | 获奖 |
幕后制作
播报编辑
创作动机
1992年,黄建新从海外归国,发现中国社会发后巨大变化,传统价值观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着动摇,而这种动摇是由于钱引起的。特别是有两句话给他印象深刻:人总得活着,但不会满足于活着;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一切使他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同时也是他被小说《左邻右舍》吸引的原因 [8]。
剧本改编
在改编剧本时,该片主创人员根据对电影的认识,将小说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完全采用顺序叙事;小说除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为虚写,而黄建新则在剧本中将所有人物明确化,还增加了看门老孙头;在结构上,为了给观众补充相象的空间,采用跳跃的转场,有意回避常态叙事,有意破坏因果关系,形成双层并行的结构 [8]。
拍摄要求
在拍摄前,黄建新没有像过去那样写导演阐述,因为他觉得自己对影片中的人和事也无法下定论。就在他困惑时,一个位朋友来信提醒他,在影片中没有正面和反面的人物,因为所谓正确与错误,只能是在当时所在时间点上所见的人际现象和判断标准,一个人负不了责任,只能从历史和社会中去找寻。受此启发,黄建新向摄制组提出在拍摄中去发现去体会的要求,提出“做平民,不做贵族”的口号 [8]。
影片评价
播报编辑
大众评分
网站 | 评分 | 参评人数 | 统计截止日期 |
豆瓣 | 8.4/10 | 32476 | 2024/9/9 [18] |
专业评价
从观众的接受,处理艺术形态的追求,处理社会主题,该片都有点像《黑炮事件》,且比《黑炮事件》又进了一步,该片的专业,体现在结构故事时,关注的不是与社会对应的那份真实,更无意去构筑一个关于社会真实的模式。导演关注的是整部影片自身的逻辑,艺术的逻辑,叙事的逻辑及它的完备。但是它还缺乏完整的整体结构性把握,“先有风格,才有故事,才有语言”的意识还不明确 [16]。(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评)
该片题材新颖,主题开掘深。它以三家普通邻居的日常生活为重心,表现他们价值观念的冲撞,这样的取材是大胆的;它通过三位邻居价值观的嬗变和行为表现出的新特质,揭示出在时代洪流中人们纵然痛苦、迷茫,但发展经济已成为人们共同心声和自觉行为的深刻主题。在表演方面,牛振华、达式常的表演都分寸适度,火候适中,冯巩更是完全抹掉了相声演员的痕迹,完全进入角色,将高作家演得活灵活现。不过,也许是原著的局限性,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不够,因而影片还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4]。(《电影评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