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鼠兔(学名:Ochotana erythrotis),是鼠兔科、鼠兔属的动物。红耳鼠兔是鼠兔中较大的1种,体形粗壮,耳壳大而圆,后肢稍长于前肢。夏毛吻端、颈侧、额部至臀部为鲜明的红褐色、红棕色或锈黄色,毛基为黑灰色,毛端呈红棕色或黄棕色;冬毛除耳壳仍为浅锈黄色或红褐色外,吻部、额部或多或少染有淡黄色或棕黄色,其余部分为灰褐色或灰色。
红耳鼠兔不冬眠,常白天单独活动,行动敏捷,每个个体单独营穴,主要以禾本科、藜科等植物根、茎、叶和种子为食,年产2胎,每胎产3-7仔,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和高原草甸、高山砾石和裸岩地带,仅分布在中国。
(概述图参考来源: [1])
- 中文名
- 红耳鼠兔
- 拉丁学名
- Ochotana erythrotis
- 别 名
- 红耳啼兔
- 外文名
- Red-eared Pika
- 界
- 动物界
- 纲
- 哺乳纲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红耳鼠兔躯体上面毛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显著。夏毛从吻端、颈侧、额部至臀部为鲜明的红褐色、红棕色或锈黄色。毛基为黑灰色,毛端呈红棕色或黄棕色。体背中央常混杂有黑色毛尖,故有的个体稍显深暗。耳壳背面和内侧边缘被以红棕色的短毛,其基部前面有一束浅色长毛。耳后面的颈部具黄白色或黄灰色的披肩。躯体下面自颏部到肛门和四肢的内侧均为灰白色,毛基黑灰色,毛端纯白色。有时胸部中央,染淡黄色或浅棕色毛尖。前后足背面因黑灰色毛基极短,而纯白色毛端长,特显为纯白色,而足掌部常为污自色。足趾垫黑色,爪亦黑色。冬毛除耳壳仍为浅锈黄色或红褐色外,吻部、额部或多或少染有淡黄色或棕黄色,其余部分为灰褐色或灰色。耳后颈部的披肩为灰白色或白色。四肢和躯体腹面与夏毛同色,更显得毛长而色淡。
红耳鼠兔的头骨较粗壮,颅全长平均48.9毫米。鼻骨前端向外稍膨大,后面2/3外缘缩小而平行,其长平均16.9毫米。额骨较宽而趋平,具一对卵圆孔。顶骨前部稍隆起,为头骨最高的部分。颧弓不特别外凸,两侧几近平行。门齿孔与腭孔分离,或者互相贯通,中间有一窄缝。犁骨被前颌骨内缘突起所遮掩,不完全显露。听泡发达,其长平均为12.1毫米。下颌切迹呈半梨形,角突末端向上呈S形弯卷。齿式=26。 [3-4]
栖息环境
播报编辑
红耳鼠兔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和高原草甸、高山砾石和裸岩地带。 [4]
生活习性
播报编辑
红耳鼠兔冬不蛰眠,常白天活动。春、秋季全天活动,但中午活动较少,夏天中午很少外出活动,冬季中午天气暖和时才出洞活动。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喜在石堆处停留。一旦发现险情,立即钻入洞穴或石隙中躲藏,不久又钻出到隐蔽处活动。 [3]
红耳鼠兔常在石隙、石缝中做巢,或挖掘于芨芨草丛的下方,冬季洞内贮有大量干草。洞道简单,分支很少,多为单一洞道,长度为1-2米,不形成洞群居住,每个个体单独营穴。红耳鼠兔通常5月上、中旬始换夏毛,约9月中旬始换冬毛。天敌主要有狼、狐、鼬、鹰、雕等。 [5-6]
分布范围
播报编辑
红耳鼠兔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四川、新疆、云南)。 [2]
繁殖方式
播报编辑
红耳鼠兔5-8月繁殖,年产2胎,每胎产3-7仔。 [6]
亚种分化
播报编辑
单一物种,无亚种。 [3]
保护现状
播报编辑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暂无具体的种群数量信息,发展趋势也未知。 [2]红耳鼠兔在中国草原地区,分布广,数量也多。
物种价值
播报编辑
为害特点
播报编辑
由于该种栖息的生境有限,对于草原的危害不显著,但因在悬崖陡坡上挖洞,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3]
防治策略
播报编辑
- 1.毒饵法:使用化学试剂C型肉毒梭菌毒素等灭鼠,此法是消灭鼠兔的主要方法。
- 2.
- 3.
- 4.鼓风法:利用鼠兔遇急促气浪即警惕逃窜的特性,向其洞内鼓风,乘它向外逃跑时捕捉,效果很好。
- 5.陷阱法:五月初,幼鼠开始出洞活动时,在洞口附近跑道上,挖一深约30厘米的垂直洞,幼鼠受到惊吓乱窜时,就会掉入其中,或被捉住或饿死在洞中。
- 6.封洞法:冬季用泥或雪将鼠兔洞堵死,结冻后,则不易挖开洞口,就会闷死在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