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曲是一种器乐套曲体裁。指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作品 [1]。
- 中文名
- 组曲
- 外文名
- suite
- 代表人物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治·比才、爱德华·格里格
- 代表作品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法国组曲》、比才《卡门》组曲、格里格《培尔·金特》
早期发展
播报编辑
古组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配对的舞曲组合。16世纪,作曲家将2拍子与3拍子舞曲并置为一组,如帕凡-加利亚德舞曲,或者把三个或更多舞曲结合在一起 [2]。
发展历程
播报编辑
巴洛克时期
1600年以后,组曲朝着民族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德国音乐家弗洛贝格把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舞曲和17世纪中叶法国巴洛克风格结合起来,形成最早古组曲。德国的标准古组曲由阿兰曼德(德)-库朗特(法)-萨拉班德(西)-基格(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些其他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可以作为选择自由插入。德国组曲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代表作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6首键盘《帕蒂塔》。在法国,典型的组曲没有固定形式,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状态,段落的数量不定。代表人物为弗朗索瓦·库泊兰 [2]。
除了键盘乐组曲外,巴洛克时期其他形式的组曲也很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4首《管弦乐组曲》、6首《大提琴组曲》以及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2]。
古典主义时期
18世纪后半叶,随着古典主义时期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影响,古典组曲逐渐失去了巴洛克时期的繁荣,只有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和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写过一些组曲性作品,叫做“娱乐曲”、“小夜曲”等 [1]。
浪漫主义时期
随着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组曲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19世纪后期形成的新型组曲不再局限于舞曲,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比古典组曲更加广泛,被称为近代组曲。它既有选编于已经存在的歌剧、舞剧、话剧以及电影配乐,也有根据标题性内容,民间音乐或现实题材独立创作的。例如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根据歌剧创作的《卡门》组曲,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根据舞剧改编的《天鹅湖》组曲,爱德华·格里格根据话剧音乐改编而成的《培尔·金特》组曲 [1]。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产物,近代组曲常采用标题音乐的形式,多具有描写性质,各乐章间并非具有逻辑连续性,但统一于标题。近代组曲作为套曲形式的一种,结构宽松、自由,符合了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特性。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1]。
20世纪
20世纪组曲的发展,顺应了作家们音乐观念的变化,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既有与传统相似的组曲,如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组曲《火鸟》、《春之祭》,也有选编于电影的组曲形式,如科普兰的《我们的城镇》《小红马》;还有吸收流行音乐特点的组曲,如拉索为布鲁斯乐队和交响乐队作的3首作品等 [1]。
主要分类
播报编辑
时期 | 分类名称 |
---|---|
巴洛克时期 | 古组曲 |
古典主义时期 | |
浪漫主义时期 | 近代组曲 |
20世纪 |
主要分类以上参考资料: [2-3]
结构特点
播报编辑
18世纪以前的古组曲通常以4首舞曲作为基本组成部分,这4首舞曲在速度和节奏上构成乐章之间的对比。所有舞曲用一个调性统一起来,不作调性对比。古组曲中的各种舞曲多采用古二部曲式 [3]。
在结构上,近代组曲的各乐章可采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以及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多种多样的曲式,有时也采用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
代表人物
播报编辑
时期 | 作曲家 | 主要贡献或交响曲代表作 |
---|---|---|
巴洛克时期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代表作:《法国组曲》《英国组曲》。 |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 代表作:《水上音乐》《烟火音乐》。 | |
浪漫主义时期 | 乔治·比才 | 代表作:《卡门》组曲。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代表作:《天鹅湖》组曲。 | |
爱德华·格里格 | 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 | |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 代表作:《图画展览会》。 | |
20世纪 | 阿隆·科普兰 | 代表作:《我们的城镇》。 |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 代表作:《火鸟》《春之祭》。 |
以上代表人物参考资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