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令是北宋时期盛行的一种曲牌联缀体说唱艺术形式 [1] [4] [7-8],其特点是以多支曲调串联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一般由引子开场、中间若干曲调衔接、尾声收束,代表作包括越调《厅前柳缠令》等 [1]。该形式与缠达共同组成宋代最高艺术歌曲形式"唱赚"的两种基本曲式结构,反映出宋代市井文化繁荣对说唱艺术的推动 [2] [7] [9]。至南宋时期,民间艺术家张五牛在缠令基础上创新出'唱赚'的表演形式 [5-6]。
- 别 称
- 曲牌联套体
- 盛行时期
- 北宋中后期
- 曲式结构
- 引子+多曲牌+尾声
- 代表作品
- 越调《厅前柳缠令》
- 历史演变
- 南宋发展为唱赚形式
- 艺术地位
- 宋代说唱音乐核心形式之一
艺术特征
播报编辑
缠令作为北宋说唱艺术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特征包括:
- 1.曲式结构:采用"引子-曲牌连缀-尾声"三段式框架 [1] [8]
- 2.音乐构成:每个作品至少包含3个以上不同曲牌 [4] [7]
- 3.表演形式:以歌唱为主,配合简单乐器伴奏 [1]
与缠达的关系
播报编辑
- 1.共同特征:同为唱赚艺术的基础结构 [9],均采用曲牌联缀手法 [3-4]
- 2.结构差异:缠达以两支曲牌循环交替为特征,而缠令强调多曲牌的线性发展 [3] [7]
- 3.历史关联: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将缠达与传踏统称为'转踏' [3]
发展脉络
播报编辑
- 1.北宋时期(960-1127年):在汴京等城市商业繁荣推动下,成为勾栏瓦舍重要表演形式 [2]
- 2.南宋创新(1127-1279年):绍兴年间艺人张五牛吸收缠令特点,创制'唱赚'的新形式 [5-6]
- 3.艺术影响:其曲牌联缀结构为后世诸宫调、元杂剧的音乐体制奠定基础 [2] [9]
现存考证
播报编辑
现存直接反映缠令形态的文献主要包括:
- 《乐府雅词》收录的转踏词作品 [3]
- 《都城纪胜》《梦粱录》等宋代笔记的相关记载 [9]
- 王国维等近代学者的戏曲史研究成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