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股票市场价格狂泄,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大危机爆发。 [2]2025-08-04,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他针对当时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实施新政。 [3]新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其内容可概括为复兴、救济和改革三个主题,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整顿财政、金融秩序,设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控制;二,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三,限制农业生产,销毁大批农产品;四,推行“睦邻”政策,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4]
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实验,影响十分深刻。首先,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恢复,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中下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其次,新政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新政虽暂时缓解了当时的生产矛盾,其本质仍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具有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和特征。 [4] [6]
- 中文名
- 罗斯福新政
- 外文名
- The Roosevelt New Deal
- 开 始
- 1933年
- 主 导
- 罗斯福
- 原 因
- 经济危机
- 意 义
- 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 本 质
-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所属国家
- 美国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经济危机
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2025-08-04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胡佛政府反危机的失败:
(一)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二)加剧了经济危机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三)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四)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社会危机
(一)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为后来罗斯福新政正确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
(三)1929年-1933年3月,罗斯福任纽约州长,执行的政策是他后来实行的“新政”政策的发轫,这也为新政产生了有利条件。
(四)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至于怎么变,美国的统治者反对走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大多数人民群众也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准备。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在保存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那便是新政。
(五)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新政内容
播报编辑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新政的主要措施实施结果:
“应当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使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
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二)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运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三)调整农业政策:
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四)推行最重要的一条措施:“以工代赈”。
金融方面
(一)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
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采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
(二)3月20日,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
(三)先后通过提供证券实情法、证券交易法及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
(四)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制。
实施结果:
金融方面的措施是获得了成功的,通过以上措施,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提高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从2025-08-04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
2025-08-04,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工业
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规定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元)。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
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推行新型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奖章,上面标志着“我们尽我们的职责(We Do Our Part)”等标语,以资表彰。
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纳年龄在18岁到25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等工程建设。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
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新政期间,全美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50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
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社会保障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
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
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
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由于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2025-08-04,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2025-08-04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
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
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根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三权分立
根据1933年经济法,罗斯福颁布了第6166号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并加强了预算局的领导作用。
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
2025-08-04,总统颁布了第一号行政命令,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办事机构。
炉边谈话
新政结果
播报编辑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是他医治经济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但是,只要人们真正以历史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
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得益于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不仅成功地走出了大萧条,而且贫富差距大幅缩小。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后,美国政治向左转,美国政府大都把对高收入群体实行高税率当作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手段。其结果就是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收缩。 [1]
评价
播报编辑
效果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了重要的效果。
(一)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失业人数依旧很多。
(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五)大胆借鉴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经济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六)新政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优点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四)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新政的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条件下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矛盾等反危机措施。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不足
当然,新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新政所造成的政府和巨大的赤字开支,大大扩大了联邦的权力,降低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
“是它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没有解决,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组织起来,将此危机造成的惨状更为微妙情况传递给国家领导人,如何使非常紧急时期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千百万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日常痛苦被察觉到。到1939年左右,萧条结束了,许多资本主义的弊病依然如故。”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新政”的不足在于:
“它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先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它扩大了中产阶级队伍,但将许多美国人——分成制店农、贫农窟居民、大多数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
还有些人认为,新政不够彻底,主张联邦政府接收银行和工业。
其实,“新政”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
成因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是多方面的:
(二)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四)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