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事官是唐代官制中实际承担行政职能的官职体系,其品阶与散官形成二元分立制度。职事官在唐前期通过"行""守""兼"等术语与散官品级对应,若散官阶高于职事官阶则称"行",反之称"守",品阶相近则称"兼" [3]。随着皇权扩张,职事官逐渐向使职转化,出现使职长期化、固定化的演变特征 [1]。安史之乱后,武职事官率先完成阶官化,通过官职分离制度转变为标识身份品阶的虚衔。这一制度在《唐六典》等典籍中未完整记载,需结合墓志、文书等文献进行考证 [1-2]。
- 制度特征
- 职事官与使职动态演变
- 相关术语
- 行/守/兼
- 演变阶段
- 使职转化→阶官化
- 文献记载
- 《唐六典》缺载使职
- 历史影响
- 奠定宋明阶官基础
制度渊源
播报编辑
唐代职事官继承隋代九品官制,形成以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体系 [1]。其核心特征体现为:
- 实际职掌与散官品阶分离,同品级职事官可拥有不同散官阶 [3]
- 文武分途管理,文职事官以三省六部为主,武职事官以十六卫府为主体 [2]
- 官衔书写遵循"散官阶+职事官"的固定格式,如"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 [3]
使职转化机制
播报编辑
皇权直接差遣使职导致职事官体系发生质变:
- 皇帝特派使职逐步取代原有职事官职能,如盐铁使取代户部度支司职权 [1]
- 使职长期驻外形成固定编制,如节度使从临时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2]
- 重要职事官附加使职特性,如宰相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职头衔方可参政 [1]
武职事官阶官化
播报编辑
安史之乱加速了武职事官阶官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 第一阶段(唐前期):南衙十二卫将军多检校北衙禁军,折冲府武官仅保留品阶 [2]
- 第二阶段(玄宗时期):边军系统形成"大将军领使职"模式,果毅都尉成虚衔 [2]
- 第三阶段(肃宗以降):朝廷滥授三品以上武职事官作为军功赏赐,致大将军、将军成阶官 [2]
散官对应关系
播报编辑
文武散官各设二十九阶,与职事官形成复杂对应:
- 文散官最高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最低为从九品将仕郎 [3]
- 武散官最高为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最低为从九品陪戎副尉 [3]
- 职事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至九品按散官阶定服色 [3]
文献学特征
播报编辑
现存职官典籍与实务运作存在显著差异:
- 《唐六典》仅载法定职事官,未收录使职系统 [1]
- 墓志铭中常见"使职+职事官"双重官衔标注,如"河东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 [2]
- 基层职事官实际职能被非正式职位取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