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部是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设立的路级行政区划,隶属云南行省乌撒乌蒙宣慰司管辖。其辖境涵盖今云南省镇雄县北部及贵州威宁部分地区,治所位于今镇雄县城东北。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军民府,隶属四川布政司。嘉靖五年(1526年)改置镇雄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废除军民府称号。作为川滇黔交界处的重要政区,芒部在元代至明代前期承担着控制西南边疆、制衡土司势力的战略功能 [1]。
- 设置时间
- 元至元十年(1273年)
- 行政隶属
- 云南行省乌撒乌蒙宣慰司
- 治所驻地
- 今云南省镇雄县北部
- 辖区范围
- 镇雄、彝良、威信及贵州威宁部分区域
- 改制时间
- 明洪武十六年改军民府
- 历史影响
- 西南边疆"三省分治"核心节点 [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元至元十年(1273年),设芒布部路军民总管府,辖益良州、强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制后隶属乌撒乌蒙宣慰司,辖阿头、易溪、易娘三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芒部府,次年划归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格军民府。嘉靖五年(1526年)因土司继承争端改设镇雄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废除军民府称号。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元代辖益良州(今彝良)、强州(今威信)、阿头部(今赫章)。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废益良州,改阿头部为阿都府。嘉靖五年(1526年)辖白水江簸酬、怀德、威信、归化、安静五长官司。
地理位置
播报编辑
位于乌蒙山脉北段,东接乌撒路,南邻乌蒙路,西连东川路。辖区横跨今滇东北镇雄、彝良、威信三县与黔西北威宁县接壤地带,控制赤水河上游航运要道。
重要事件
播报编辑
元大德五年(1301年),土官参与乌撒、顺元叛乱,遭四省兵力围剿。至顺元年(1330年),茫部路夷人助元军进征,献粮四百石、民丁千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土酋抵抗傅友德征南大军,兵败后归降。嘉靖五年(1526年)陇寿、陇政争袭引发持续六年的"沙保之乱"。
民族与治理
播报编辑
彝族默支系世袭统治,慕齐齐第24代孙勺雅妥分封次子妥芒部建立政权。元代实行"土流参治",总管府设达鲁花赤监管。明代推行"犬牙相制",将芒部与永宁、乌撒等土司分隶三省管辖 [1]。清代雍正"改土归流"后仍保留土司通判职位,末代土司陇鸿基任职至乾隆年间。
战略地位
播报编辑
年均赋税八千石、氈衫八百领,控扼川滇黔驿道枢纽。元明时期与乌蒙、东川、乌撒构成西南边疆四大军政单元,其行政隶属变更直接影响三省交界地带的土司制衡格局。万历年间因分隶三省导致的行政推诿,加剧了该地区土司纷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