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是汉语词汇,本义指蝉类脱壳的自然现象 [2],核心含义延伸为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发生根本性转变 [1]。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描述人物、组织因思想革新而引发的本质变化,语义逐渐从中性转向褒义 [2],常与积极改变相关联。其应用范畴涵盖生物学(如昆虫变态发育)、物理学(原子核衰变)、哲学(浴火重生理念) [1]及语言学(词汇形义演化)等多学科领域。
- 拼 音
- tuì biàn(ㄊㄨㄟˋㄅㄧㄢˋ)
- 词 性
- 动词/名词 [2]
- 出 处
- 《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 [2]
- 科学现象
- 原子核放射性转变 [1]
- 哲学内涵
- 道家升华历练观 [1]
- 应用领域
- 语言演化分析
本义与词源
播报编辑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本义特指蝉类昆虫蜕去外壳的生物学过程。其繁体字形"蛻變"由"蜕"(表皮脱落)与"變"(变化)构成,直观体现"通过形体改变完成生命进阶"的原始意象 [2]。
科学领域应用
播报编辑
生物学维度指动物生长过程中的形态进阶,典型例证包括:
- 蝴蝶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发育 [1]
- 两栖类动物蝌蚪向成体的肢体转化过程 [1]
物理学范畴特指原子核衰变现象:
- α蜕变:释放氦核(质量数减4,原子序数减2) [1]
- β蜕变:释放电子或正电子(原子序数±1) [1]此类核转变过程与'嬗变'存在术语交叉,但'蜕变'更强调渐进式演化特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