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隶属河南省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920平方千米,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万亩。 [1]截至2025年5月,襄城县辖2个街道、10个镇、4个乡。 [42] [44] [47]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常住人口67.10万人。 [46]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 [2]襄城县是平煤集团的主要煤田,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和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大豆蛋白质含量全国最高,被评为“全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是生产豆制品的首选基地;甘薯种类多、口感佳,白薯若栗子,红薯似枣泥,紫薯如豆沙。“襄城烤烟”和“襄城红薯”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1]
2024年,襄城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43.95亿元,同比增长7.4%。三次产业比重为11.2:31.0:57.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965元,比上年增长7.7%。 [46]
- 中文名
- 襄城县
- 外文名
- Xiangcheng County
- 别 名
- 氾、襄城、襄城郡
- 行政区划代码
- 411025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河南省许昌市
- 地理位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中地区、河南省中部
- 面 积
- 920 km2
- 下辖地区
- 9个镇、5个乡、2个街道 [38]
- 政府驻地
- 城关街道烟城路
- 电话区号
- 0374
- 邮政编码
- 461700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67.10 万(2024年常住人口)
- 火车站
- 姜庄站、丁营站
- 车牌代码
- 豫K
- 地区生产总值
- 443.95 亿元(2024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襄城春秋时名“氾”,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前636年)居于氾,周景王五年(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
三国时,属魏。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开元十六年(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属临汝郡。乾元初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仍隶汝州。
1914年,襄城县属河南省开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治许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1949年7月,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截至2025年5月,襄城县辖10个镇、4个乡、2个街道:城关街道 [34]、颍桥回族镇、麦岭镇、颍阳镇、王洛镇、紫云镇、库庄镇、十里铺镇、山头店镇、汾陈镇、湛北镇 [43]、茨沟街道 [33]、丁营乡、姜庄乡、范湖乡、双庙乡,448个行政村(社区)。 [3] [42] [47]县人民政府驻城关街道烟城路。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脉东端,黄淮平原西缘,地处东经113°22′—113°45′,北纬33°42′—34°02′,东与建安区、临颍县、漯河市郾城区交界,南与舞阳县、叶县、平顶山市卫东区相连,西与郏县毗邻,北与禹州市接壤 [40]。县境东端姜庄乡河北王村,至西端十里铺乡高庄村,广41千米;南端湛北镇湛湾村,至北端汾陈乡宋堂村,袤31千米。县城居邑境中部略偏西南,北距省会郑州113千米,南离平顶山市区20千米。 [4]总面积920平方千米。 [5]
襄城县
地形地貌
襄城县处于伏牛山脉东段,县境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浅山区,以马棚山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90—128米;中东部为平原,海拔80~90米;东部低洼,海拔64米。县境东西长约41千米,南北宽近31千米。全县地势呈西高东低,由西北王洛乡房村至东南姜庄乡河北王村,坡降为1:1600。诸山系伏牛山余脉,构造为侵蚀低山区。全县有首山、紫云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阳山)、焦赞山(原名仙翁山)、龟山(原名灵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大小山头9座,面积80.4平方千米。山脉分布在县境西南部的紫云、湛北、山头店3个乡镇。有海拔81—128米的岗丘7个。其中包括八士岗、百宁岗、风阳岗、麦岭岗、胡岗、尧城岗、灵树岗,面积共44.8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 [6]
气候
襄城县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县一般冬季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夏季受海洋性气团控制,春秋为二者交替过渡季节。春季时间短,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较快;夏季时间长,温度高,雨水集中,时空分布不匀;秋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时间长,多风,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281.9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2%,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1.49千卡/平方厘米。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日照均比较充裕,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积温5463.8℃。其中:日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27.6℃,1月份最低0.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3℃,极端最高气温42.3℃。风向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全年以西南风最多。年平均风速2.4米/秒。夏初常出现干热风,以5月24日至29日出现频率最高。 [7]
水文
襄城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遍及全县16个乡(镇),多为西北一东南流向,总长299.5千米。南部为沙汝河水系,东北部属颍河水系。北汝河、颍河两条主干河流自西部、西北部入境,流经11个乡(镇),总长69.9千米,流域面积309平方千米,承接境外3个地区12个县的经流水;境内支流有14条季节性排涝河道。系西北一东南、南北及西南—东北流向,一分布在全县的16个乡(镇)。 [8]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水资源
襄城县地表水相当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各区差异明显,加之地面控制工程少,可利用量不大。地表径流与自然降水相一致,多雨季节强度大而集中,形成径流流失。山岗平原和自流区常年径流量合计为1.42亿立方米,水库仅能控制359万立方米。所产生的径流多随河道排出境外。过境水量年均达11亿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达9.47亿立方米,控制工程以及提灌仅能利用0.572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1.8%(按75%保证率计);颍河流量为2.04亿立方米,可利用0.12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2%。 [9]
植物资源
襄城县境(包括历史上曾有过的)栽培农作物、林木、花卉和药用植物等,共有467种。县境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林业占地9.6万亩,林木819.2万株,木材蓄积量32.8万立方米,年生长量8.2万立方米,覆盖面积9.6万亩,覆被率7.1%,林种分: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用林、竹林等类,树木品种约85种。境中药资源品种多,蕴藏量大,质量好。据1987年调查,中药植物有4门、80科、285种,总蕴藏量约125177公斤。其中地道、大宗药材30种,新发现的中药材75种,引种药材7种。县境花卉除人药者外,主要有:牡丹、金凤、玉簪、对红等。 [10]
动物资源
襄城县境内兽类有野兔、黄鼬(黄鼠狼)、刺猬、狐狸、狗獾、狼、狸猫,鼠、蝙蝠、穿山甲等。鸟类有麻雀、喜鹊、乌鸦、大雁、小燕、斑鸠、山鹰、杜鹃、百灵,啄木鸟、猫头鹰、黄鹂、山鸡、野鸽、鹞、布谷鸟、野鸭、司明喳等。蛇和昆虫类有蝴蝶、蜻蜓、螳螂、蟋蟀、蜘蛛、蜗牛、蚯蚓、蚂蚁、蚱蜢、蝼蛄、蜈蚣、一壁虎、黄蜂、蛴螬、虱子、跳蚤、豆虫、棉蛉、红蜘蛛、地老虎、毛毛虫、蛆、土蚕、蚜、蝇、蚊、蚰蜒、蝉、青布袋、蝈蝈、尺蠖、蛇等。水产类有青蛙、青鱼、草鱼、虾、蟹、螺、团鱼、黄鳝、泥鳅、蛤蜊等。 [11]
矿产资源
襄城县境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区,埋深一般为300—1200米,远景储量约为20亿吨左右,保有储量为14.1亿吨,约占平顶山煤田总储量的17.2%。煤炭储量大,质量好,分布集中。县麦岭乡处豫东低凹地带西部,含油层较厚。县礓石资源丰富,总储量约1.17亿立方米,多分布在岗丘地区。礓石是一种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仅是小量地开采利用县红石储量约有37亿立方米。 [12]
人口
播报编辑
截至2023年末,襄城县常住人口67.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23%,比上年末提高0.88个百分点。 [41]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瑶、壮等18个少数民族。 [38]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常住人口6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0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6.0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24%,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 [46]
政治
播报编辑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2022年,襄城县地区生产总值509.4亿元,同比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6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0.4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3.4亿元,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比重为9.0:41.3:49.7。
2023年,襄城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43亿元,同比增长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0.27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4.43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8.30亿元,同比下降7.4%。三次产业比重为11.4:37.1:51.5。 [41]
2024年,襄城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43.95亿元,同比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61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7.69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6.64亿元,同比下降9.3%。三次产业比重为11.2:31.0:57.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965元,比上年增长7.7%。 [46]
2024年,襄城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3.28亿元,同比下降13.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50亿元,同比下降16.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8.0%。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6.99亿元,同比增长0.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73元,同比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38元,同比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91元,同比增长6.8%。全年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70元,同比增长4.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810元,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529元,同比增长5.6%。 [46]
第一产业
2024年,襄城县粮食种植面积137.51万亩,比上年增加0.08万亩。其中,夏粮种植面积68.54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秋粮种植面积68.96万亩,比上年增加0.03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6.9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0.0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3.29万亩。 [46]
2024年,襄城县粮食产量57.68万吨,比上年增加1.1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4.73万吨,比上年增加2.71万吨;秋粮产量22.95万吨,比上年减少1.54万吨。 [46]
2024年,襄城县油料作物产量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07万吨;生猪存栏30.80万头,比上年减少2.02万头;生猪出栏53.74万头,比上年减少7.7万头;猪肉产量4.35万吨,比上年减少0.4万吨;禽蛋产量2.83万吨,比上年减少0.17万吨。 [46]
第二产业
2024年,襄城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21.06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1%,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5.6%。 [46]
2024年,襄城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企业类型看: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2%。 [46]
2024年,襄城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行业看: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炼焦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6%。 [46]
2024年,襄城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1家,实现总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21.4%。 [46]
第三产业
2024年,襄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0.4亿元,同比增长8.1%。全年到位省外资金92.4亿元,占市定目标任务62.3亿元的148.3%,外贸进出口总值3.24亿元,同比下降1.5%,完成市定目标任务3.3亿元的98.1%。 [46]
2024年,襄城县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1184.81万元,同比增长12.0%。全县电信业务收入3.1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73万户,年末互联网络宽带用户21.74万户。 [46]
2024年,襄城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同比增长2.3%。 [46]
2024年,襄城县各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51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 [46]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教职工6316人,其中:在编教职工人数5549人,特岗教师452人,政府购岗教师315人。幼儿园教职工248人;小学教职工2697人、初中教职工1983人、普通高中教职工1207人、中职教职工171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0人。 [46]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在校学生134809人,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366人、普通高中20951人、初中34978人、小学57382人、幼儿园17066人、特殊教育66人。 [46]
学校名称
科学技术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36家、河南省“瞪羚”企业2家、河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18家、“高成长型”企业2家、“创新型”企业86家,全县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河南省硅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综合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企业孵化载体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 [46]
2024年,襄城县有效发明135件。全年专利申请314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2件),商标有效件达到6091件,比2023年增长9.45%。 [46]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拥有县级文化馆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448 个,文化广场 448 个;全县有效数字电视用户达到9856户。 [46]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共有卫生机构735个,其中医院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84人,实有床位数4705张,乡村医生517人。 [46]
社会保障
2024年,襄城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1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2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3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27人。 [46]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676131人,参保率98.9%。截止年末,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967万元。其中农村低保8343户13385人,发放资金3804.53万元,城市低保335户421人,发放资金162.47万元。 [46]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廉租房补贴72户,补贴金额7.84万元。农村危房改造中央任务50户,截止年末,共拨付危房改造补助资金92.1万元。 [46]
环保事业
2024年,襄城县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为215天。 [46]
2024年,襄城县林业生态建设完成5197亩,其中,完成造林913亩,山区造林206亩、乡村美化532亩、农田林网95亩,廊道绿化80亩、完成森林抚育任务4180亩,育苗104亩,完成14个市级森林乡村建设和17个行政村(社区)林果示范村巩固提升。全县绿地面积944.78公顷,绿地率41.2%,绿化覆盖面积1013.97公顷,绿化覆盖率44.3%。 [46]
交通运输
播报编辑
襄城县南距煤城平顶山20千米,北距古都许昌40千米、郑州国际机场70千米,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千米。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5]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干线公路127.9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1386.6千米。其中:二级公路173.9千米,三级公路33.1,四级公路1173.7千米,等外路5.9千米。 沥青路面225千米,水泥路面1173.7千米,未铺装路面5.9千米。县道263.9千米,乡道386.9千米,村道735.8千米。 [46]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完成货运量1201万吨,货运周转量122053万吨/千米,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0.6%;客运量 94.5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9.81万人/千米,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0.7%。 [46]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截至2024年末,襄城县有3A级景区4处,分别为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紫云雷洞景区和襄城县仙翁山景区,首山景区。2A级景区2处,分别为紫云山景区、百宁岗五岳庙景区。景点为明清古街。 [46]
古城墙
襄城县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垛口1944个,长5千米、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 [16]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百宁岗五岳庙
紫云山风景区
紫云山风景区,311国道,郑南、许南公路穿境而过,距郑、汴、洛、宛均百余千米,平、许、漯15-60千米,与石人山飞少林寺、乾明寺联为一体。景区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和众多文物古迹组成,面积40多平方千米。
乾明寺
乾明寺初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69年),后唐清泰元年(934年)省念禅师扩建,渐成规模。元初曾遭兵焚。明成化年间,主持深别源靠募缘历时14年(1465—1479年)方重建而成。主体建筑有照壁、钟鼓二楼、重门、东西伽兰殿、地藏王殿、中佛殿、弥勒殿、三佛殿、方丈室、戒堂、斋堂、知客房计100余间,占地150余亩。寺院西侧塔林有宋、元、明、清历代砖塔372座,造型各异。首山西端峰巅,有文峰塔,八角十三层,阁楼式砖塔,高十余丈,数十里外便可看到。乾明寺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 [18]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
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位于县城西北十里铺镇小张庄村八七广场,八七广场共占地126亩,其中广场及绿化部分占地117.3亩。广场上矗立着高9米的毛主席铜像,铜像四周矗立着32个碑楼,64通石刻皆采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书法作品。毛泽东主席纪念馆位于广场北部,是一处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群。馆区占地面积共8.7亩,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主体为柱廊型群体建筑,各展厅朱柱环抱外廊。纪念馆周边民居是以汉族地区传统民居为主流的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四合院式建筑。 [19]
文庙
文庙位于县城老城区偏西北(原城关一小),坐北朝南,为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该庙为纪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扬儒学而建。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金初战乱遭毁,元至大、至治年间曾两次修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扩建。扩建后规模宏大,形成南北长192米,东西宽118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著名人物
播报编辑
荣誉称号
播报编辑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14]
2025-08-14,襄城县入选2019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21]
2025-08-14,被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4]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25]
2025-08-14,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6]
2022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 [27]
2023年2月,入选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名单。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