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biàntǐ),文化术语,指通过辨析文学作品的体式与风格,使内容与形式达成统一。其核心在于依据思想情感选择适宜文体,并遵循特定文体的语言规范与创作规律,与突破文体界限的“破体”相对,亦包含对文学品格与境界的追求 [1] [7]。
该术语强调创作者需兼顾情感表达与文体特征,主张“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创作原则。魏晋时期文论家系统探讨文体艺术特性,提出“体”涵盖体式、体制、体貌等形式因素,“性”则关联作者个性风格,二者共同构成“辨体明性”的批评体系 [3]。宋代至明清,诗词曲等文类通过格律、音乐等多维度确立辨体标准,并在篆刻领域衍生为区分印章样式与风格体系的实践方法 [2] [6]。
辨体理论萌芽于魏晋文体批评自觉期,刘勰《文心雕龙·定势》阐明文体特征决定创作路径,唐代皎然《诗式》强调取境对风格统摄作用。至明清,《文章辨体》等著作构建系统性辨体框架,章太炎提出的“先辨体裁”原则则延续了该理论在近代的深化 [3-5]。
- 中文名
- 辨体
- 拼 音
- biàn tǐ
- 性 质
- 文化术语
- 解 释
- 辨明文学作品的体式与风格
解释
播报编辑
辨明文学作品的体式与风格。指创作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合适的文学体式与风格,从而创作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一致的优秀作品。古代的文学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往往首先考虑文章的体式。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批评家们详尽探讨了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强调创作者应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文体进行写作,并应严格遵守所选文体的创作风格、语言形式与表达技巧,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与之相对的是“破体”,指打破各类文章体式与风格的界限,使之相互融合。“辨体”有时也指辨别与追求高尚的文学品格与境界。 [1]
示例
播报编辑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趣既有所区分,文章的创作手法也要因之变化,但都是依照思想感情确定文章的体式,就着体式形成文章的气势。文章的这种气势,是就着文体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作而形成的。)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皎然《诗式》) (诗人刚开始构思的时候,如果取境偏于高迈,那么整首诗的意境就高迈;如果取境偏于飘逸,那么整首诗的意境就飘逸。)
先辨体裁,引绳切墨,而后敢放言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先辨明文章体裁,遵循文章体式所规定的要求,而后才敢放开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