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商品指一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从境外购入,用于弥补国内生产缺口或满足消费需求的商品,其本质是通过跨境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反映一国在资源、技术等领域的比较劣势 [2-3]。
进口商品主要分为资本品与初级产品两大类。资本品包括机械、运输设备等工业制成品,通过技术引入提升生产效率;初级产品涵盖原料、矿物燃料等基础资源,用于弥补本国资源短缺。商品结构受产业要素积累、技术创新及政策调控影响,体现国家产业水平 [1-2]。国际贸易中涉及关税、许可证、配额等配套制度,形成完整的流通监管体系 [2-3]。
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体系是进口商品划分的核心框架,其分类标准伴随全球化进程持续调整,但始终围绕国际分工体系演进。20世纪以来,资本品进口比重随工业化程度提升而增加,初级产品进口则随资源战略调整呈现动态变化 [1]。
- 中文名
- 进口商品
- 类 型
- 经济术语
影响
无可否认国际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结构层面上,并通过国际比较机制实现。进口商品结构是一国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的集中体现。进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因此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动也必然最终会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来自于生产要素的积累,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产业政策所提供的价格倾斜,即来自于发达的生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
按照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进口商品结构由两大类商品组成,即资本品和初级产品。化学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这些工业制成品可以定义为资本品。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商品属于初级产品范畴。
资本品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者说资本的边际产出效率,增强国内的总体技术能力,推进国内的产业结构的深化和高层次化。具体地说资本品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充分利用本国丰裕资源,节约资本投入以便于新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