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侯是秦汉时期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等级,源于战国时期军功爵制,秦统一后确立为二十等爵之首。该爵位在汉代曾因避讳制度改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更名"通侯"或"列侯",新莽时期被废除。持有者享有金印紫绶的礼制规格,多授予异姓功臣并可建立侯国。该称谓在宋代诗词中仍作为高级爵位的代称出现。
- 拼 音
- tōng hóu
- 别 称
- 彻侯、列侯
- 盛行朝代
- 秦、汉
- 爵位等级
- 第一等 [1]
- 历史沿革
- 战国始设→秦制延续→汉代更名
- 印信规格
- 金印紫绶
制度溯源
播报编辑
通侯制度雏形始于战国时期军功爵制,秦国商鞅变法后形成系统化等级体系。秦朝统一后正式将其列为二十等爵制最高等级,汉初沿袭该制度时仍保留"彻侯"原称。据《汉书·高帝纪下》记载,刘邦曾谕令"通侯诸将,毋敢隐朕",印证该爵位在汉初的政治地位。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因避讳"彻"字改称通侯。
爵位特征
播报编辑
该爵位持有者享有三项核心特权:建立侯国封地,收取封地赋税,以及佩金印紫绶的礼制规格。汉代受封者多为异姓功臣,与刘姓诸侯王形成等级差异。新莽时期(公元9年—23年),该爵位被废除。
名称演变
播报编辑
"彻侯"改称通侯的避讳制度体现汉代礼法特征,应劭注解说"彻侯"改为"通侯"是取"功德通于王室"之意。张晏注解补充说明"列侯"称谓源于"序列之义"。据《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战国时期已有"通侯"称谓的使用。
典籍记载
播报编辑
《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有"爵通侯"的实例,反映该爵位的实际授予情况。颜师古注《汉书》时详细考证名称变更缘由。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白皙通侯最少年"的诗句,宋代李弥逊"华胄皆通侯"的诗词,均展现该词在文学创作中的沿用。
语义延伸
播报编辑
汉代以后,"通侯"逐渐演变为对高官显贵的泛称。清代文献中同时存在"通候书信"的引申用法,魏源《致邓显鹤信》"未敢修书通候"的表述,显示该词衍生出"互通问候"的交际功能,形成古今词义演变的分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