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是汉语词汇(拼音:yě xìng),最早见于魏晋时期《鹤赋》,指代难以驯顺的原始性情。该词语在语言学范畴中被译为英文"ferity""savagery"及德语"Wildheit" [2],常通过未驯化动物或性格倔强的人物形象呈现词义,如"蒙古野驴代表游牧民族的野性"。作为名词性词语,其语义涵盖生物特性与人性特质双重维度,既可描述马匹未被驯服的状态 [1],也可指代人类性格中不受约束的强悍特质。成语"野性难驯"进一步延伸了其语义场,体现晋代文献中对顽强不屈性格的诠释。
- 拼 音
- yě xìng
- 词 性
- 名词
- 释 义
- 粗野不驯的性情
- 外文翻译
- ferity(英)、Wildheit(德)
- 近义词
- 桀骜、不羁
- 反义词
- 温顺、驯良
词语释义
播报编辑
作为汉语双音节合成词,"野"表示未经驯化的自然状态,"性"指代固有本质,组合后特指生物或人物性格中难以被约束的原始特质。该词常与"难驯""奔放"等词汇搭配,用于文学作品中塑造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例如"简·爱身上野性与人性的矛盾统一" [1]。
外文翻译
播报编辑
在跨语言对译中呈现多维语义:
- 英语:ferity侧重生物学意义上的野蛮特质,savagery强调凶猛性格
- 德语:Wildheit f. 保留原始野性内涵,Widerspenstigkeit f. 侧重性格倔强特征 [2]
- 形容词形式可译为haggard(憔悴的野性状态)或tameless(无法被驯服的特质)
词语用例
播报编辑
通过具体语境体现语义差异:
- 描述动物:"野马是野性的马"凸显未被人类驯化的生物属性 [1]
- 刻画人物:"他保留着自己的野性与狡诈"展现性格中不受道德约束的复杂特质
- 文化隐喻:"爵士乐驰骋在野性与优雅的边缘"将词语应用于艺术美学领域 [1]
相关成语
播报编辑
"野性难驯"(yě xìng nán xún)作为固定搭配:
- 释义:比喻倔强不屈的性格特征,强调对外界压力的抵抗
- 出处:源自晋代颜延之《五君咏》'龙性谁能驯'的诗句
- 用法:多用于文学评论或人物性格分析,如"贝内迪克特小时候野性难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