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诗钩"是汉语中酒的雅称,其名称源自酒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特性。宋代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首次将酒命名为"钓诗钩",与"扫愁帚"形成对仗,元代乔吉《金钱记》延续了这一文学传统。该词通过"钓取诗兴"的隐喻,反映了古代文人借酒催生诗意的创作习惯,在《聊斋志异》等典籍中亦有记载。
- 拼 音
- diào shī gōu
- 繁 体
- 釣詩鈎
- 注 音
- ㄉㄧㄠˋ ㄕ ㄍㄡ
- 出 处
- 宋·苏轼《洞庭春色》
- 别称关联
- 扫愁帚
- 语言对应
- 韩语译作"???"
词语释义
播报编辑
指代酒的雅称,隐喻酒能像钓钩般"钓"取诗兴。该称谓通过具象化的比喻,将饮酒行为与诗歌创作建立联系,反映出传统文人的创作生态。在《汉词宝汉语词典》中标注其核心功能为"激发创作灵感",汉典网将其定义为"酒之别名"的共识性释义。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洞庭春色》诗自注中首次使用该词,明确将"洞庭春色"(酒名)与"钓诗钩"对应。至元代,乔吉在《金钱记》第三折延续该用法,形成"扫愁帚,钓诗钩"的固定搭配。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八大王》中记载"或以为钓诗鉤",显示该词在文言小说中的传播。
字源解析
播报编辑
"钓"为形声字,金部表意与金属器具相关,本义指以钩饵取鱼;"诗"属言部,本义为诗歌体裁;'钩'原指衣带钩,引申泛指弯曲器具。三字组合通过动作(钓)、对象(诗)、工具(钩)的意象联结,构建出完整的创作隐喻体系。
文学用例
播报编辑
唐代唐彦谦《索虾》诗云'既名钓诗钓,又作钩诗钩',展现该词在唐末已具雏形。苏轼在《洞庭春色》中确立'钓诗钩'的文学地位后,元代散曲家乔吉更将其与'扫愁帚'组合使用。明代冯梦龙《桂枝儿·酒风》'扫愁帚钓诗钩,又兼着祛愁解困'的表述,证明该词在俗文学中的应用。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该词揭示了中国酒文化中的创作观:饮酒不仅是消遣行为,更是艺术生产的重要媒介。古代文人在微醺状态下突破思维定式,这与酒能激发创作灵感这一内涵特征形成跨时空呼应。作为语言化石,"钓诗钩"保留了传统文化中酒与文学关系的认知模式 [1]。
异形演变
播报编辑
古籍中存在"钓诗鉤"的异体写法,系"钩"与"鉤"的通假现象。《汉词宝汉语词典》收录"釣詩鈎"为繁体标准形制,而《聊斋志异》清刻本采用"釣詩鉤"写法,反映出汉字简化前的用字差异。现代辞书普遍采用"钓诗钩"作为规范词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