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苏等大国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核心是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冷战(1945~1991年)的开启,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成为了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概称;这一体系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 中文名
- 雅尔塔体系
- 外文名
- Yalta System
- 类 型
- 冷战期间国际政治格局的概称(1945~1991年)
- 主要国家
- 美国、英国、苏联
- 名称由来
- 雅尔塔会议
- 延续时间
- 1945~1991年
- 本 质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建立过程
播报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2025-08-04~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2025-08-04~8月2日)。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形成条件
播报编辑
1.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体系合作
播报编辑
雅尔塔体系中的合作的主要表现: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体系对抗
播报编辑
雅尔塔体系中的对抗的主要表现:
“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是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计划。
三、美苏争霸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军事危机”。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1973年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
体系解体
播报编辑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3]
体系评价
播报编辑
正面评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为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