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外文名:Non matte)是汉语名词,指与物质相对的精神、信息、文化等形态的存在,在哲学与技术领域探讨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概念涵盖科技对人类思想、社会组织的影响,包括形式逻辑、技术实践等范畴,其矛盾性体现为既依赖物质载体又催生新型非物质形态 [1] [3]。
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1985年“非物质”展览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信息与物质互为支撑,并通过该展览揭示后现代性中身份消解与感知重构的特性 [2-3]。该展览作为哲学-艺术计划,突破传统展示框架成为理解后现代状况的关键切口 [3]。
当代实践中,非物质概念延伸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孪生体、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非遗灯会复兴传统场景。《太极云传人》项目则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体育非遗的数字化传承 [4]。
- 中文名
- 非物质
- 外文名
- Non matte
- 属 性
- 汉语名词
名词介绍
任何事物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会有明确的界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同。“非物质”这一概念,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非物质》一文中,更多地倾向于科技对人类的思想、认识、精神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如:“非物质”的一个方面,而且决不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它们意味着这样一种身份的丧失。正如物质是控制物质的主体为了达到自身的特殊目的而需要的补充一样,“非物质”也不例外,其矛盾的概念而言,“非物质”对一个规划来说意指一种不再是实物的物质(不管“野蛮”与否);对“人”来说,它揭示了一种可与自身的分解相比较的分解。这些“非物质”大多产生于电脑和电子技术科学,或至少产生于使用电子技术科学之方法的技术。……现在,技术科学侵入进来,瓜分了它的地盘;在这里,它们发现和发展了“非物质”,与在其他领域探察出来的非物质相类似(即便一般说来更复杂一些)。它在论述选择“非物质”这一术语的原因中也指出:“信息不能脱离支撑物(物质)……”,“在‘非物质’的大家庭里,精神和物质成了表兄弟。”当然,非物质与物质的对立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非物质》中把它举例为“精神”、“人员(政府和军队中的人员)”、“(电脑中的)软件”、“(对生产客体、自然客体或艺术品等分析中)形式”、“(哲学和神学)思维”、“产品、解剖、印刷、造币和铸造“、”艺术的再生产和繁殖问题”、人际关系、非物质文化等,这也是非物质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