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利润(又称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因企业技术条件差异导致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利润差额。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表现为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剩余价值部分 [1-2]。通过率先采用新技术或改进生产工艺,高效率企业可降低个别生产价格,在商品按社会市场价格出售时获得这种差额利润。该利润形态具有动态演变特征,随着行业劳动生产率整体提升,原有超额利润将转化为新的平均利润,而新一轮技术革新又会形成新的利润差额 [1]。
- 中文别名
- 超额利润
- 英文术语
- excess profit [2]
- 价值本质
-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形式 [2]
- 形成机制
- 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差额 [1]
- 动态特征
- 技术革新驱动的周期性演变 [1]
- 学科归属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2]
定义与本质
播报编辑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由于部门内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导致商品的个别价值与市场调节形成的社会价值产生背离。当个别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时,按社会市场价格出售商品所产生的差额即构成额外利润 [1]。
该利润本质上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来源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超出平均利润的部分 [2]。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技术垄断获取的这部分利润,实质体现着对劳动力价值的更深层剥削 [1]。
形成机制
播报编辑
利润差额的产生包含三个递进过程:
- 1.生产技术差异导致企业间劳动生产率分化,先进企业单位商品消耗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1]
- 2.商品的价值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市场价格实现,使高效率企业获得价值补偿超出实际劳动消耗的差额 [1]
- 3.这种价值实现的差额在扣除平均利润后,最终形成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剩余价值量
技术革新是形成该利润的核心驱动力,率先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的企业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获取市场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空间 [1]。
动态演变特征
播报编辑
超额利润的存在具有暂时性与周期性特征:
- 当创新技术在整个生产部门普及后,原有的个别生产成本优势转化为行业普遍标准,原超额利润随之转化为新的平均利润 [1]
- 新的技术革新周期开启后,采用更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将形成新的个别生产价格洼地,从而开启超额利润的新一轮积累过程 [1]
- 这种"创新-扩散-再创新"的循环推动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经济作用分析
播报编辑
超额利润的追逐机制对资本主义生产产生双重影响:
- 1.正面激励效应:驱动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客观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1]
- 2.负面垄断效应:技术优势企业可能通过专利壁垒维持超额利润,抑制行业整体技术进步速度 [1]
该利润形态的存在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通过竞争机制推动技术革新,也暴露了其局限性——利润追逐导向可能阻碍技术成果的社会化共享 [1]。